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阮修)有令闻(好名声),太尉王夷甫(王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将无,莫非;将无同,就是大约差不多)。’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称)。世谓三语掾。”又见《晋书.阮瞻传》。
西晋时,士大夫崇尚玄谈,追慕高雅,以抽象虚浮的言谈为超脱尘俗,故王衍(或王戎)激赏“将无同”这样模楞两可的话。这是当时政治腐败、思想颓废的表现。
后世诗文中常把“三语掾”作为对幕府官员的赞美之词。
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诗:“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桢,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引申指支柱)。”见《长庆集》卷十一)。
附明:关于“将无同”的含义,宋、明诸家有多种解释,总之有三种意见: ㈠ 不同, ㈡ 相同, ㈢ 莫非相同,该是相同。现通常解为后者。
偏正 掾,官署属员。此指因三字而任命的官员。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欲知妙湛与总持,更为江东~。”△褒义。用于说话有分寸方面。→一字千金 一语破的 ↔高谈虚辞
【典源】《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艺文类聚》卷十九、《太平御览》卷二○九引《卫玠别传》,记为阮瞻与王衍之事; 《晋书·阮瞻传》记为阮瞻与王戎之事。
【今译】 晋代阮修 (一作阮瞻) 很有学识,太尉王衍问他:“老庄与儒教有什么同异?”阮修说:“莫不是相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任他为太尉掾。人称为“三语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应答机敏,有才学。
【典形】 工三语、将无同、求三语、三语、三语掾、三语契、异同疑三语、三语作掾。
【示例】
〔工三语〕 清·宋琬《行路难》:“便便饱五经,讵若工三语。”
〔将无同〕 宋·范成大《次韵陈仲思经》:“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
〔求三语〕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三语〕 唐·白居易《李圯可京兆府户曹制》:“宜乎以三语自试,以一同自效。”
〔三语掾〕 唐·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三语契〕 明·汤显祖《张郡丞枉过就别》:“留连三语契,感发四愁人。”
【词语三语掾】 成语:三语掾汉语词典:三语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