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也作三十六计,本是一部兵书之名,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全书分为六个大计,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总共三十六计。故人名此书为《三十六计》。其最后一计名为“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一计,是指处于劣势时应躲避对方,也就有退却,退却不算失败,没有失败,就有成功的转机。于是后人就用“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最后一计的话,形容别无其它方法可行,只有一“走”了之。王敬则,晋陵南沙(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初仕宋为员外郎,后事萧道成,及萧道成继位,封寻阳县公。明帝萧鸾继位后乱杀大臣,王敬则怕祸及自身,遂起兵反,后兵败被杀。王敬则反叛时,明帝已病危,朝廷震动。明帝次子萧宝卷正在他的宫内和大臣们商议如何防范,并派人上屋顶观察形势,看见征虏亭起火,以为是王敬则领兵杀到,便急忙穿好衣服,打算逃走。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敬则。王敬则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你们父子早该走了。”檀公指的是檀道济。公元431年,率军伐魏,为先锋,所战多捷,粮尽不得已退兵,采用唱筹量沙之计,使魏兵不敢追击,全师而还。王敬则所言,就是指檀道济伐魏不利而主动退兵的事。这是一句双关语,意谓你们父子无能,早就应该下台了。

【出典】:

南齐书》卷26《王敬则传》487页:“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萧宝卷)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例句】: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5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是上计!’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鲁迅《论“赴难”和“逃难”》:“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然则三十六计,固仍以‘走’为上计耳。”


【词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成语: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汉语词典: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猜你喜欢

  • 露电身

    源见“梦幻泡影”。喻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宋苏轼《送路都曹》诗:“那将露电身,坐待收千钟。”

  • 败驾

    源见“东野败驾”。谓用非其人,损害国家。《三国志.孙綝传》:“臣伏自省,才非干国……位极人臣,伤锦败驾,罪负彰露。”【词语败驾】   汉语大词典:败驾

  • 过庭之训

    源见“孔鲤趋庭”。指父教。唐骆宾王《上兖州崔长史启》:“然而少奉过庭之训,长昧克己之方。”唐白居易《与严砺诏》:“秩贵冬官,以表过庭之训;封荣石窌,用旌徙宅之贤。”偏正 本来指的是孔丘教训儿子孔鲤学诗

  • 天诱其衷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公元前六三二年,卫成公得知盟国楚国在城濮之战中战败的消息,出奔到陈国。当卫派叔武摄政受盟之后,晋文公于是允许逃

  • 鹤返千年

    同“鹤归华表”。龚尔位《钝根就余书彩凤字作诗见寄招游王仙次和二首》之一:“鹊巢鸠有更堪悲,鹤返千年异盛衰。”

  • 缃帙

    古人多用浅黄色的丝帛包书,称“缃帙”,因以为书卷的代称。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序》:“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吕向注:“缃,浅黄色也;帙,书衣也。”古人书卷之外有帙裹住。唐代李贺《示弟》诗:“醁醽今夕

  • 笔大如椽

    见“大笔如椽”。【词语笔大如椽】  成语:笔大如椽汉语大词典:笔大如椽

  • 六铢衣

    《长阿含经.忉利天品》载:忉利天“衣重六铢”。铢,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四分之一两。其衣极薄且轻。后以“六铢衣”指佛、仙所著之衣。唐宋之问《奉和幸大荐福寺》诗:“欲知皇劫远,初拂六铢衣。”

  • 江东子弟

    项羽举兵反秦时,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上,这是项羽起义军的基本队伍。《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权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

  • 秋液

    《周礼.秋官.司烜氏》:“以鉴取明水于月。”《淮南子.天文训》:“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月盛时以〔方诸〕向月下,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水数滴。”后因以“秋液”指月。元黄庚《题东山玩月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