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吹箫引凤

    源见“乘鸾”。指传说中秦弄玉吹箫学凤鸣引来凤凰事,常用以咏公主情事。《儿女英雄传》二九回:“那‘萧史’两个字,不必讲,用的是‘吹箫引凤’的故事。”

  • 文君司马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

  • 丘嫂颉羹

    《史记.楚元王世家》载:“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佯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

  • 寿阳眉

    源见“梅花妆”。指梅花额妆衬托下的秀眉。明徐渭《画红梅》诗:“无由飘一的,娇杀寿阳眉。”

  • 尉佗

    《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令任嚣病且死……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祖已定天

  • 骂座人

    同“骂坐灌夫”。李光《感事寄秋叶用原韵》:“骂座人惟赢一死,叫阍客亦误三生。”

  • 哭香囊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皇密令中官潜移葬之于他所。妃之初瘗(yì音义),以紫褥裹之。及移葬,肌肤已消释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中官葬毕以献,上皇置之怀袖。”此事又见《新唐书.后妃传》。元.王伯成《

  • 重然灰

    源见“死灰复燃”。指失势后重新得势的人。然,“燃”的古字。唐袁朗《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讵知韩长孺,无复重然灰?”【词语重然灰】   汉语大词典:重然灰

  • 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卖掉刀剑,买进耕牛和牛犊。指弃武就农,或结束战争以从事生产。《汉书.龚遂传》:“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也单作 ① 【卖剑买牛

  • 济川调鼎

    源见“傅说霖”、“盐梅和鼎”。比喻辅佐帝王治理国家。明张居正《再谢御书疏》:“期少效济川调鼎之用,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