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普济方>卷四百十四 针灸门 腧穴 头部

《普济方》卷四百十四 针灸门 腧穴 头部·

卷四百十四 针灸门

普济方卷四百十四 针灸门 腧穴 头部

中行十穴(外神聪四穴。明堂一穴)

神庭一穴 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至七七壮止。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至三七壮止。禁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羊鱼肉酒面动风等物。明堂经云。举火之时。忌热食。不宜热衣。亦云灸三壮。铜人经云。在发际直鼻上。督脉。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至百壮。治肿气。风癵癫风。戴目上不识人。羊鸣吐舌。角弓反张。弃衣而走。披发而行。上歌下哭。多学人言语。惊悸不得安寝。头痛。喘渴。目不可视。目泪出。鼻清涕不止。又云。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主头风目眩。

上星一穴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明堂经云容豆是)。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洩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若频灸。即拔气上。令目不明。忌如前。甲乙经、热穴论注。并刺三分。铜人经云。在额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督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赤肿。皮虚肿。鼻塞不闻香臭。头痛目眩。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又云。针入二分。留十呼。泻五吸。针下气尽。更停针引之。得气即泻。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壮至百五壮罢。须停十余日。然后更灸。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以宣热气。忌酒面荞麦。

顖会一穴 在上星后(明堂经云。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亦云。灸五十壮。痛即罢灸。针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若八岁以下。不得针。缘顖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素问注云。刺四分。铜人经云。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惊癵。戴目上不识人。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头风即永除。忌热面猪鱼荞麦等物。明堂经云。主头皮肿面赤。资生经。王氏云。予少刻苦。年踰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后因灸此穴。非特脑不复冷。他日酒醉。脑亦不疼矣。凡脑疼冷者。宜灸此。

前顶一穴 在顖会后寸半骨陷中。亦云。在顖会上。甄权云一寸。今依素问寸半为定。针一分。灸三壮。至七七壮止。素问注云。刺四分。铜人经云。督脉所发。疗头风热痛。目眩。头面赤肿。小儿惊癵。风癵癫痴。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顶肿痛。又云。针入三分。留七呼。泻五吸。大肿极。即以三棱针刺之。绕四方一寸以下。其头疼肿立差。复以盐末生麻油揩发际下。灸亦得。忌如前法。明堂经云。在顖会后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治头皮肿。

百会一穴 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壮。止七七壮。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针二分。得气即泻。素问注云。刺四分。铜人经云。督脉足太阳交会于颠。上治大人小儿脱肛久不差。风癵中风角弓反张。羊鸣。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发时即死。盛即吐沫。心烦惊悸健忘。心神恍惚。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又云。疗头风头疼。目眩多睡。无心力。吃食无味。头重。饮酒面赤。如灸数至百五即停。三五日讫。绕四畔。以三棱针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不得令向火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忌酒面猪鱼荞麦蒜虀等。资生经云。唐。秦鸣鹤针高宗头风。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头痛立止。后亟取金帛赐之。是知此穴。能治头风矣。明堂治中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凡灸七处。亦先于百会。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王氏云。予旧患心气。偶睹阴阳书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气愈。后阅灸经。此穴果主心烦。惊悸健忘。身无力。自是间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数疾而已也(一名天蒲)。

神聪四穴 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癵。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针三分。明堂经有此四穴。而铜人经无之。其穴治头风目眩。狂乱风癵。亦所不可废者。故附入于此。

明堂一穴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理头风。多鼻涕鼻塞。三日一报。针二分(铜人经云。针入三分)。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据。且附入于此。所谓疑以传疑也(今以诸经校勘上星穴是)。

后顶一穴 一名交冲。在百会后寸半。玉枕骨上陷者中。灸五壮。针二分。明堂经云。四分。铜人经云针入四分。灸五壮。主风眩目目□巟目□巟。额颅上痛。亦云。针入三分。又云。督脉气所发。治颈顶恶风寒。头偏痛。明堂经云。灸三壮。主目不明。头目眩重。西方子云。主诸阳之热。呕吐癫疾。

强间一穴 一名大羽。在后顶后寸半。灸七壮。针二分。亦云五壮。

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主头如针刺。不可以动。项如拔。不可左右顾视。又云。治脑旋目晕。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即无时。颈项强。明堂经云。灸三壮。岐伯云。兼治风癵病。西方子云。主癫疾。癵发狂走不得卧。

脑户一穴 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禁针。针令人痖。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夭。明堂经云。灸令人失音。针三分。素问注云。针四分。甲乙经云。不可灸。铜人经云。一名仰风。一名会颅。是督脉足太阳之会。主目睛痛。不能远视。面赤头肿。目黄。又铜人经云。禁针。素问明堂经乃云。针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何如不针为稳。素问盖云。刺脑户。入脑立死故也。

风府一穴 一名舌本。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筯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使人失音。针三分。铜人经云。一名舌本。督脉阳维之会。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又云。主头项急不可倾侧。鼻不得息。嗌痛。足不仁。明堂经云。主暴喑。不得言。多悲恐惊悸。欲自杀。目反视。又云。针四分。留三呼。又云。舌缓。针风府。资生经云。岐伯对黄帝伤寒之问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诸穴。为诸阳主气也。然则风府者。因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三角是也。王氏云。予少怯弱。春冬须数次感风。自用物护后。无此患矣。凡怯弱者。须护项后可也。

痖门一穴(一作喑门) 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顶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禁灸。令人痖。针三分。素问注云。在项后发际宛宛中。去风府一寸。明堂经云。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针喑门。舌缓针风府。得气即泻。可小绕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泻尽更留针取之得气即泻。铜人经云。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头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瘈痵癫疾。头重。针二分。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外眉冲二穴)

曲差二穴 在神庭两旁寸半入发际。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项痛。身体烦热。目视不明。针入二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 在上星两旁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经云。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不明。头风目眩瘈痵。目戴上不识人。西方子云。在头上去上星傍一寸。主脊强反折。癫疾。头痛。又云。在头督脉傍。去上星二寸半。主风痹闷。

承光二穴 在五处后寸半。针三分。禁灸。明堂经云。在五处后二寸。素问注云。一寸。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鼻塞不闻香臭。口?。鼻多清涕。风眩。头痛欲呕吐。心烦。目生白膜。忌如前法。

通天二穴 在承光后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颈项转侧难。鼻塞闷。偏风口?。鼻多清涕。衄血。头重。又云。主项痛。暂起仆僵。喘息不利。齣衄。有疮。

络却二穴 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寸半。灸三壮。素问注云。刺三分。留五呼。西方子云。主癫疾作。呕吐。狂走。瘈痵。恍惚不乐。腹胀满不得息。暂起僵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青风内瘴。目无所见。头旋耳鸣。

玉枕二穴 在络却后寸半。明堂经云。在络却后七分半。侠脑户。脑户在强间后一寸半。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发际上三寸。灸三壮。主头重如石。目痛如脱。不能远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脑风疼痛。不可忍者。又云。主目内连系急痛。头寒多汗。耳聋鼻塞。西方子云。失枕。头重项痛。风眩头半寒痛。项如拔不可左右顾。目上插。卒起僵仆。恶见风寒。汗不出。凄厥恶寒脑风。明堂经又云。针三分。素问注云。留三呼。甲乙经云。针二分。资生经云。铜人经云。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半。明堂上下经皆云。七分半。若以铜人为误。则足太阳穴亦同。若以明堂为误。不应上下经皆误也。小本明堂亦同。王氏按素问注云。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则与明堂经之七分半相去不远矣。固当从素问为准。然而玉枕二穴。既夹脑户矣。不应止七分则止于脑盖也。铜人之一寸半。盖有说焉。识者当有以辨之(今以诸经校勘在络却后寸半者是)。

天柱二穴 在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一云在宛宛中)。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云。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壮。下经云灸三壮。素问注云。刺二分。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针二分。主头风。目如脱。项如拔。项疼急重。先泻而后补之。灸亦得。然不及针。忌如前法。明堂经云。主项痛急强。左右不可颜。头痛目不明。目泪出。鼻不知香臭。风眩卒暴癵眩。狂言不休。目上视。烦满汗不出。足不仁。身肩背痛欲折。头旋脑痛。

眉冲二穴 一名小竹。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疗目疾五般癵。头痛鼻塞不通。针三分。明堂上经有眉冲穴。而铜人经云无之。理目五般癵。头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废者。其穴与曲差相近。故附于此。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外当阳二穴)

临泣二穴 在目上眦直入发际五分陷中。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忌同。素问注云。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瞖。多泪。忌如前法。西方子云。主腋下肿。善惊。胸痹。心痛不得反侧。疟日夜发。胁下痛。资生经云。足少阳有临泣穴矣。此亦有之。盖此乃头临泣也。

目窗二穴 在临泣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头面浮肿。痛引目外眦赤痛。忽头眩。目目□巟目□巟远视不明。西方子云。主诸阳之热。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目眩瞑。唇吻强。上齿龋痛。

正营二穴 在目窗后一寸。针三分。灸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头项偏痛。西方子云。主诸阳之热。

承灵二穴 在正营后一寸半。灸三壮。素问注云。刺三分。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脑风。头疼。恶风寒。鼽鼻塞。息不利。西方子云。主鼻衄鼻窒。喘息不通。

脑空二穴 一名颞需□页。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针五分。得气即泻。灸三壮。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脑风。头痛不可忍。目瞑心悸。发即为癫风。引目眇。劳疾羸瘦。体热。颈项强不能回顾。魏公苦患头风。发即心闷乱。目眩。华佗当针而立愈。西方子云。主鼻管疸发为厉。鼻劳衄不止。耳风鸣聋。素问注云。按脑空在枕骨后枕骨上。甲乙经作玉枕骨中。忌如前法。明堂经云。灸七壮。主狂病。身寒热。

风池二穴 在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经云。在项后发际陷中。甲乙经云。脑空后发际陷中。针一寸二分。大患风者。先补后泻。少可患者。以经取之。留五呼。泻七吸。灸不及针。日七壮。至百五壮。艾炷不用大。忌同。西方子云。主鼻衄窒。喘息不通。癫仆。烦满。口癖。恶寒。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洒淅寒热。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头痛。痎疟。颈项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伛偻引项。筋无力不收。针入七分。可灸七壮。又云。主肺风面赤。目目□巟目□巟。项强面肿。皮软脑头痛。灸亦良。然不及针。问曰。如后发际亦有项脚长者。其毛首至头骨。亦有无项脚者。毛齐至天牗穴。即无毛根。如何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约如此。若的的定。风府正相当。即是侧相去各二寸。此法定穴。

当阳二穴 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疗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三分。资生经云。铜人经无当阳穴。而明堂下经有之。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废者。其穴与临泣相近。故附于此。

侧头部左右二十六穴

颔厌二穴 在曲周下(足少阳穴无下字。明堂同)。脑空上廉。灸三壮。针七分。留七呼。忌同。明堂经云。二分。素问注云。在曲角下。脑空之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无所闻。铜人经云。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治头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耳鸣多嚏。颈项痛。又云。二穴在曲踿颞需□页上廉。

悬颅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阳穴同。明堂无上字)。脑空中。灸三壮。针三分。留三呼。明堂经云。二分。素问注云。在曲角上。脑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后手少阳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误(悬颅二穴。在曲角上是也)。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热痛。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亦痛。西方子云。主热痛。引目内眦。忌如前。

悬厘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阳穴无上字)。脑空下廉。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治热病汗不出。头偏痛。烦心。不欲食。目锐眦赤痛。西方子云。二穴在曲周颞需□页下廉。主面皮赤痛。癫疾。互引善惊。羊鸣。

天冲二穴 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阳穴)。灸七壮。针三分。铜人经云。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头痛。癫疾。风痉。牙龂肿。善惊恐。可灸七壮。针三分。西方子云。亦作天衢。

率谷二穴 在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壮。针三分。明堂下经云。嚼而取之。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膈胃寒痰。伤酒风热。发两目眩痛。脑两角弦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不止。

曲鬓二穴 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明堂经作穴)。针入三分。可灸七壮。明堂下经云。曲发灸三壮(指迷。在耳上。将耳掩前。正尖上)。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颊颔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明堂经云。主颈项急强。不得顾。引牙痛。西方子云。主暴痖不能言。齿龋痛。铜人经云。曲发足少阳穴同。素问亦同。明堂下经云。曲发疑鬓字误也(曲鬓穴。是曲发字误)。

角孙二穴 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明堂经作穴)。治目生肤翳。齿龂肿。灸三壮。明堂经别无疗病法。明堂经云。主齿牙不能嚼物。龋痛肿。针八分。铜人经云。手足少阳之会。又云。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西方子云。主头肿项痛。不可顾。颈颔柱满。资生经云。按明堂经云。角孙主牙不嚼物。龋痛肿。则有疗病法矣。铜人经乃云。明堂经别无疗病法。岂后人增益之耶。将所治止此。因谓之无疗病法欤。

窍阴二穴 在枕骨下(足少阳穴云。在完骨下)。摇动有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经云。灸五壮。针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劳疸。发疠。头痛。引头目痛。又云。主骨疽。西方子云。主头痛如锥刀刺。不可以动。主颔痛。引耳耳□曹耳□曹。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及主舌寒。口乾。心烦。臂外肘节痹不能伸。鼻管疽发为厉。鼻衄头痛。及四肢转筋。痈疽。头痛风恶引头目。

浮白二穴 在耳后入发际一寸。针五分。灸七壮。明堂经云。灸三壮。针三分。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发寒热。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满不得喘息。耳鸣耳□曹耳□曹无所闻。颈项痈肿及瘿气。肩背不举。悉皆治之。又云。主疝积。不能言。西方子云。主牙齿痛。手纵足缓不收。

颅顖二穴 在耳后间青络脉。灸七壮。不宜针。明堂经云。颅顖在耳后青脉间。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杀人。铜人经云。足少阳脉气所发。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风痉耳聋。小儿发癵瘈。痰喘不得息。呕吐涎沫。惊恐失精。瞻视不明。不宜针即可灸七壮。又云。主耳痛塞鸣。胸胁相别。不得俛仰。及治头眩。

瘈脉二穴 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壮。针一分。明堂经云。在耳内鸡足青脉。铜人经云。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癵。瘈痵。呕吐。洩痢无时。惊恐眵瞢目晴不明。耳后痛。西方子云。不可灸。

完骨二穴 在耳后入发际四分。灸七壮。针三分。明堂经云。针二分。灸依年壮。铜人经云。足太阳少阳之会。治头痛烦心。癫疾。头面虚肿。齿龋。偏风。口眼?斜。颈项痛。不得回顾。小便赤黄。喉痹颊肿。针入五分。又云。主风眩头痛。项强。寒热。针二分。西方子云。主肘肿。足痿。失履不收。风眩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僵仆狂疟。项强急痛。

翳风二穴 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针七分。灸七壮。明堂下经云。灸三壮。在耳后尖角陷中。铜人经云。手足少阳之会。治耳聋。口眼?斜。失穴脱颔。口噤不开。不能言。颊肿。牙车急痛。西方子云。主耳鸣。口噤不开。引鼻中失欠。下牙齿痛。明堂经云。主耳鸣聋暴痖。

正面部中行六穴

素髎一穴(一名面正) 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针入一分。铜人经云。督脉所发。此穴诸方阙治疗法。千金治鼻塞。瘜肉不消。多涕。生疮。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会。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癵语不识尊卑。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卒中恶。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又云。针入四分。徐徐出之。西方子云。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鼻不闻香臭。口?僻。不能开。水浆禁入。喑不能言。寒热卒中恶风。水面肿。忌如前法。

兑端一穴 在唇上端。针二分。灸三壮。炷如大麦。明堂下经云。在颐前下唇下宛宛中。开口取之。铜人经云。治癫疾吐沫。小便黄。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龂痛。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明堂经云。主口噤鼓颔。

龂交一穴 在唇内。齿上断缝筋中。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小儿面疮。癣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眦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西方子云。在唇内齿缝。灸三壮。主鼻窒。喘息不利。鼻?癖多涕。鼽衄。有疮。头颔頾中痛。口不能禁水浆。?僻。口噤不开。项如拔。不可左右顾。面赤颊中痛。心烦痛。

承浆一穴(一名悬浆) 在颐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灸即血脉通宣。其风立愈。炷依小筋头作。针三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云。颐前下唇之下。针三分半。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徐徐引气而出。日灸七壮。过七十。停四五日后。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令风不差。停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风立愈。又云。下唇棱下宛宛中。铜人经云。足阳明任脉之会。疗偏风口?。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灸亦佳。日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其艾炷不用大。一依小竹筋头作炷。脉粗细壮如细线。艾炷破肉。但令当脉灸。雀粪大亦能愈疾。凡灸脐下久冷。疝瘕□□玄癖。气块伏梁积气。宜艾炷大。故小品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壮。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手数。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艾炷不须大。以竹筋头作炷。正当脉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顶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瘦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瘦。即脱人真气。忌如前法。明堂经云。疗消渴。饮水不休。口噤不开。及暴痖不能言也。西方子云。主面风目眩瞑。小便黄。或不禁。

廉泉一穴(一名舌本) 在颔下结喉上(明堂经云。舌本间)。灸三壮。针三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云。二分(千金云。当颐直下骨后陷中)。铜人经云。阴维任脉之会。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咳嗽上气。喘息。呕沫。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

面部第二行左右十穴

攒竹二穴 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圆柱。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洩热气。三度刺目大明。明堂经云。宜细三棱针针三分出血。不云灸一壮。铜人经云。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目□巟目□巟视物不明。眼中赤痛。及脸瞤动。明堂经云。主头目风眩。眉头痛。鼻鼽衄。但是口厥颠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 一名泪孔。在目内眦。针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针。禁灸。明堂经云。目内眦头外畔陷宛宛中。针分半。留三呼。补不宜灸。一云。目内眦外一分。铜人经云。手足太阳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眵目视物不明。大眦努肉侵睛。针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灸。资生经云。按明堂经云针一分半。铜人经乃云针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误。王氏云。予观面部所针。浅者入一分。深者四分尔。而素问气府注云。刺入一分。则是铜人经误写一分为一寸也。

巨髎二穴 夹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躥脉足阳明之会。针三分得气即泻灸七壮。明堂经云。巨窌在鼻孔下夹水沟旁八分。躥脉足阳明之会。铜人经云。治青肓目无所见。远视目□巟目□巟。白翳覆瞳子面。风寒鼻塞。<?出页>上肿壅痛。瘈痵口?。针入三分。得气而泻。灸亦良。可灸七壮。西方子云。主疗招摇视瞻。目泪出多赤。痛痒。

迎香二穴 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针三分。留三呼。不宜灸。铜人经云。手足阳明之会。治鼻有瘜肉。不闻香臭。衄血。偏风口?。面痒浮肿。风动叶叶。状如虫行。或在唇动。或痒肿痛。忌如前法。

禾髎二穴 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针三分。又手阳明穴云。禾髎一名长频。直鼻孔夹水沟旁五分。明堂经云。灸三壮。铜人经云。手阳明脉气所发。治鼻衄不止。鼻流清涕。生疮。口噤不开。及尸厥也。西方子云。主鼻窒口僻。资生经云。铜人经。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明堂下经作禾窌。窌即髎也。上经乃作和窌。皆云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则是一穴也。而铜人手阳少阳穴复有和髎二穴。在耳前兑。发陷中。其穴相去远矣。恐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诸经校勘禾髎穴者是)。

面部第三行左右十穴

阳白二穴(亦作昫白) 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壮。针入二分。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头目痛。目眵。背腠寒慻。重衣不得温。西方子云。主目瞳子痛痒。远视目□巟目□巟。昏夜无所见。目系急。目上插。

承泣二穴 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明堂经云。针入四分半。得气即泻。特不宜灸。若灸无问多少。三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目加长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见物。妨或如五升许大。铜人经云。躥脉任脉足阳明之会。治口眼?斜。目润面叶叶动。牵口眼。目视目□巟目□巟。冷泪眼眦赤痛。禁不宜针。可灸三壮。西方子云。不可灸。资生经云。铜人经云。此穴可灸三壮。禁针。针之令人目乌色。明堂经乃云。针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后。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据。未知其孰是。不针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 在目下一寸。灸七壮。针三分。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深即令人目乌色。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头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风目瞤动不息。西方子云。主目眴泪出多。目□蔑。内眦赤痛痒。

地仓二穴 夹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微动是也。针三分(明堂经云。针三分半)。留五呼。得气即泻。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其艾作炷大小如粗钗脚大。灸炷若大。口转?却。灸承浆七七壮即愈。铜人经云。躥脉手阳明之交会。若久患风。其脉亦有不动者。治偏风口?。目不得闭。失喑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瞤动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忌猪肉鱼热面毒物房劳等。

大迎二穴 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又以口下当两眉是穴。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寒热颈痛。瘰疬口?。齿龋痛。数欠气。风痓口噤。牙疼。颊颔肿。恶寒。舌强不能言。风壅面肿。目不得闭。唇吻瞤动不止。当针之顿愈。西方子云。治口噤不开。引鼻中口缓不收。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 在曲差旁一寸半。一云直耳上入发际四分。针二分。灸七壮。二说相去远矣可疑。千金云。耳正直上。入发际二分。铜人经云。足少阳阳维之会。治目眩。颈项强急痛。胸胁相引。不得转侧。癫疾。呕吐涎沫。针入三分。可灸三壮。西方子云。疗小儿惊癵(胆经)。

丝竹空二穴 一名目髎。在眉后陷中。针三分。留二呼。宜泻。不宜补。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无所见。铜人经云。少阳脉气所发。禁不可灸。治目眩头痛。目赤。视物眩眩风癵。目载上不识人。眼睫毛倒。发狂吐涎沫。发即无时(三焦)。

瞳子髎二穴 自目外眦五分。灸三壮。针三分。素问注云。在目外去眦五分(千金注云。一名太阳。一名前阳)。铜人经云。手太阳足少阳之会。治青盲无所见。远视目□巟目□巟。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又云。可灸二壮。西方子云。不可灸(脾)。

颧髎二穴 在面颊骨下廉。锐骨端陷中。针二分。铜人经云。手少阳足太阳之会。治口?。面赤目黄。眼瞤动不止。<?出页>肿齿痛。针入三分。西方子云。主口?僻不能言。及口癖痛。恶风寒。不可以嚼。齿痛(小肠)。

头维二穴 在额角入发际。本神傍一寸半。针二分。禁不可灸(本神。在曲差傍寸半)。铜人经云。足少阳阳明脉之交会。治头偏头。目视物不明。亦治微风眼脸瞤动不止。风泪出(胃)。

侧面部左右十四穴(外前关二穴)

上关二穴 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灸七壮。艾炷不用大筯头作炷。若针。必须侧卧。张口取之乃得。禁针深。问曰。何以不得针深。岐伯曰。上关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去欠>。下关久留针。即<?去欠>而不得欠。牙关急。是故上关不得刺深。下关不得久留针也。明堂经云。客主人二穴。针入一分。留之得气即泻。日灸七壮至二百炷。不用大筋头。其针之。必须侧卧张口取之。乃得穴。避风。一云灸一壮。铜人经云。足阳明少阳之会。治唇吻强。耳聋。瘈痵口沫出。目眩。牙车不开。口噤。嚼食耳鸣。偏风口眼?斜。耳中状如蝉声。西方子云。灸三壮。主青盲无所见。耳痛。口?僻不能言。明堂经云。主牙齿龋痛(胆)。资生经云。按素问刺禁曰。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注云。言刺太深。则交脉破决。故为耳内之漏。脉内漏。则气不营。故聋。审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去欠>而已。用针者所当知也。

下关二穴 在上关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即闭。针入四分。得气即泻。禁灸。又云。下关不得久留针。侧卧闭口取之。铜人经云。足阳明少阳之会。疗聤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牙车脱臼。其穴侧卧闭口取之。牙龂肿处。张口以三棱针出脓血。多含盐汤。即不畏风。西方子云。灸三壮。主耳痛鸣聋。牙齿痛。齿龋痛。忌如前法。

前关二穴 在目后半寸。亦名太阳之穴。理风赤眼痛。目眩目涩。不灸。针三分。资生经云。铜人经有上关下关各二穴。素问亦同。但明堂上下经有上关而无下关。惟上经有前关穴。又不与下关穴同。在上关之下。恐别是一穴。前关穴一名太阳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涩等疾。所不可废。故附入于下关之后。

和髎二穴 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针七分。灸三壮。素问注云。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铜人经云。手少阳脉气所发。治牙车引急头重痛。耳中耳□曹耳□曹。颔颊肿(三焦)。和髎二穴。在耳前锐发陷中。明堂上经亦有和窌二穴。窌即髎也。在鼻孔下。夹沟傍五分即铜人之禾髎。明堂下经之禾窌也。或者明堂上经误写禾字作和字尔。恐人以和髎和窌为一穴。故备论也。

听会二穴 在耳微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不须补。日灸五壮。止三七壮。十日后依前报灸。明堂经云。针三分。忌冷食。下云。灸三壮(一云听呵后名听会)。一名听呵(胆)。铜人经云。手少阳脉气所发。治耳聋。耳中状如蝉声通。耳疼痛不得嚼食。经云。牙车脱臼。相离三寸(一云一寸)。其穴侧卧张口取之。灸亦良。明堂经云。主耳淳淳浑浑。聋无所闻。西方子云。主齿痛恶食。癫疾。呕吐。骨痠。目眩狂瘈痵。口噤。喉鸣。牙车急痛。忌食动风生冷猪肉鱼等物。

耳门二穴 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陷中。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明堂云。禁灸。有病不过三壮。铜人经云。治耳有脓汁出。生疮。耳聤。耳鸣如蝉声。重听无所闻。齿龋。噤口。明堂经云。宜灸。有病不过三壮也。西方子云。主耳痛(三焦)。

听宫二穴 在耳中珠子大赤小豆。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经云。针一分。铜人经云。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治耳聋。如物填塞无所闻。耳中嘈嘈。心腹满。臂痛失声。西方子云。主耳若蝉鸣。骨痠目眩。狂瘈痵口噤喉鸣(小肠)。

颊车二穴 在耳下曲颊端陷中。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壮。炷如大麦。明堂(下)经云。在耳下二韭叶陷中。灸三壮。又云。耳下曲颊骨后。千金云。一名机关。在耳下八分少近前。铜人经云。足阳明脉气所发。治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喑。牙车疼痛。颔颊肿。颈强不得回顾。其穴侧卧开口取之。明堂经云。主牙齿痛。不得嚼。西方子云。主口僻痛。恶风寒。不可以嚼物(胃)。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二穴 一名膊井。在肩上(明堂经有罅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甲乙经云。祇可针五分。此髆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深。则令人闷倒不识人。即速死。须针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复如故。凡针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气大良。灸七壮。明堂经云。针四分。先补而后泻。特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若妇人胎落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灸乃胜针。日灸七壮。止一百壮。若针肩井。必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铜人经云。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髆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马逸扑伤。腰髋疼。脚气上攻。又云。若有灼然解针者。遣针。不解针者。不可遣针灸乃胜针。针深。便引入五脏之气。乃令人寿短。大肥人。亦可倍之。西方子云。主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咳逆。寒热博索。气不得卧(胆)。

资生经云。明堂经既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罢。则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其说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后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髎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瑟骨之际陷中央。针八分。灸三壮。铜人经云。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治肩肘痛引颈项急。寒热。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烦满。西方子云。主臂痛不举(三焦)。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灸五壮。针寸半明堂经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日灸三壮。至七壮。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下。又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中。灸一壮(铜人经云云门在巨骨下夹气户傍各二寸。兪府在巨骨下璇玑傍各二寸。气户在巨骨下兪府两旁各二寸)。明堂经云。主肩中痛。不能动摇也。铜人经云。手阳明躥脉之会。治背髆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灸五壮。针入一寸。又云。主惊癵破心。吐血。忌酒面热食猪鱼生冷物(大肠)。资生经云。铜人经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明堂下经亦同。但明堂上经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骨头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肩胛为心脾也。

臑会二穴 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七壮。素问注云。臂前廉肩端。铜人经云。手阳明之络。治项瘿气瘤。臂痛不能举。气肿痉痛。针三分。留十呼。西方子云。主咽肿。寒热。颈瘰疬。癫疾。腠气肘节痹。臂痠重。腋急痛。肘难屈伸(三焦)。

肩髃二穴 在膊骨头肩端两骨间陷宛宛中。举臂取之。灸七壮。至二七壮。以瘥为度。若灸偏风不遂。可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可灸不畏细也。刺则洩肩臂热气。唐库狄钦若患风痹。手足不得伸。甄权针此穴。令将弓箭向垛射之。如故。明堂经云。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增至二七壮。若灸偏风不遂。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细。若刺风痶风□□裙风□□因当其火艾。不畏细也(千金云。肩头正中两骨间。名中肩井。外台名偏骨)。铜人经云。手阳明躥脉之会。疗偏风半身不遂。热风瘾□□轸。手臂挛急。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细无力。筋骨痠疼。又云。一名扁髃。主胸俛仰刺风。风虚。手不得上头。臂冷而缓。患刺风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西方子云。疗肩中热。头不可以顾。忌如前(大肠)。

肩髎二穴 在肩端臑上陷中。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明堂经云。五壮。铜人经云。治肩重不可举背肘痛(三焦)。

肩贞二穴 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针五分。铜人经云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西方子云。主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头不可以顾(外台灸三壮)(小肠)。

天宗二穴 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三呼。铜人经云。手太阳脉气所发。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痛。西方子云。主肩重臂痛(小肠)。

臑兪二穴 在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问云。在肩臑后。举臂取之。铜人经云。手足太阳阳维躥脉之会。治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臂痠无力。(又)

秉风二穴 在肩上小髎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铜人经云。在小骨□禹后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治肩重不能举。西方子云。侠天髎外灸三壮。(又)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堂经云。九分。铜人经云。主治肩痛。周痹。气注肩胛。拘急疼闷。西方子云。灸十壮。(又)

肩外兪二穴 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堂上经云一壮)。铜人经云。治肩胛痛热而寒至肘。西方子云。主寒热引项急强。左右不能顾。(又)

肩中兪二穴 在肩胛骨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铜人经云。治寒热。目视不明。咳嗽上气。唾血。西方子云。主小儿奶疬。目不明。灸三壮。(又)

背腧部中行十三穴(外接脊附脊中穴内)

大椎一穴(一作隹□页)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明堂经云。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经云。大椎下至尾骨□氐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腧穴。铜人经云。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疗五劳七伤。温疟痎疟。气疰背髆拘急。颈项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若灸以年为壮。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内文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孔穴。绳多出缩。取穴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西方子云。灸一壮至四十九壮。主伤寒热盛。烦呕。明堂经云。背膊中闷。久疟不愈(针五分灸随年壮)(督)。资生经云。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椎所以异也。但铜人经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但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在大椎节。不与铜人经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

陶道一穴 在大椎节下间。俛而取之陷中。灸五壮。针五分。铜人经云。督脉足太阳之会。治头重目瞑。洒浙寒热。脊强汗不出。西方子云。主头痛项如拔。不可左右顾。目不明如脱。(又)

身柱一穴 在三椎节下间宛宛中。针五分。灸七七壮。明堂经云。五壮。下云三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癫疾瘈痵。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西方子云。主恍惚不乐。胸热。口乾。烦渴。喘息。头痛吐而不出。灸五壮。明堂经云。主小儿惊癵。(又)

神道一穴 在五椎节下间陷中。俛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癫瘈痵。可灸七壮。明堂经云。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西方子云。主腰脊急强。痎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主寒热头疼。进退往来。热喘目痛。视物不明。(又)

灵台一穴 在六椎节下间。俛而取之。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西方子云。主热病脾热温疟汗不出(出素问)。(又)

至阳一穴 在第七椎节下间。俛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堂下经云。七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寒热解散。淫泺胫痠。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西方子作留气难言)。明堂经云。灸七壮。主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鸣也。(又)

筋缩一穴 第九椎节下间。俛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堂云七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惊癵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明堂经云。灸五壮。主癫疾。多言反目瞪也。(又)

脊中一穴 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俛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针五分。得气即泻。明堂经作脊兪。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按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云。治小儿疳。脱肛。铜人经云。一名脊兪。督脉气所发。治风癵癫邪。温病。积聚。下利。西方子云不灸。(又)

悬枢一穴 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经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十一椎下。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积气上下行。米谷不化。下利。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明堂经云。主腹中积气。上下腹中尽痛。(又)资生经云。铜人经载。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下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故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经同。当以铜人经为正。明堂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中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穴 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堂经作俛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头痛如破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瘈痵。里急。腰腹相引痛。明堂经云。主寒痎疟。(又)

阳关一穴 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西方子云。主胫脾不仁。铜人经云。阙疗病法(出素问)。(又)

腰腧一穴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一作陷中)。以挺腹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得其穴。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经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又云。针五分。灸三壮。明堂经云。三壮。下云五壮。素问注云。针一分。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作二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铜人经云。督脉气所发。治腰髋疼腰。脊僵不得回转。温疟痎疟。明堂经云。灸五壮。主腰疼。不得久立。腰已下至足令不仁。坐卧难。腰脊强急。不可俛仰。腰重如石难举动也。忌房劳举重强力。(又)

长强一穴 一名气之阴郄。督脉络别。其穴趺地取之。甲乙经云。在脊骨□氐端。针三分。转针以大痛为度。其穴趺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甲乙经云。针二寸。留七呼。明堂下经云。五壮。铜人经云。足少阴少阳所结会。治肠风下血。及漏。五种痔。疳蚀下部匿□虫。又云。在穷骨下宛宛中是。西方子云。主心痛气短。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愈。惊癵瘈痵。吐泻。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目□蔑。头重。洞泄不禁。腰脊急僵。不可俛仰。脊痛寒痓反折。主癫疾。明堂经云。主大小便难。五淋。久痔。又云。在腰兪脊骸端陷者中。主狂病。及小儿惊癵。忌冷食房劳。(又)资生经云。自大椎至腰兪。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王氏云。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信。盖依其言。当骨节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