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九 婴孩伤寒门 夹食伤寒附论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九 婴孩伤寒门 夹食伤寒附论·

卷三百六十九 婴孩伤寒门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九 婴孩伤寒门 夹食伤寒附论

茅先生治小儿中夹食伤寒候。大热呕逆。肚膨。上渴泄泻。此候因与物食所伤。而五脏结实所得。治者先用青金丹与下三四次。方下醒脾散匀气散与服。如有咳嗽。即下麦汤散调理治之即愈。汉东王先生家宝云。夹食伤寒。并单有积。证候稍异。如从膝下冷者为单有积。必潮热。宜治之以补。如膝下热者。并浑身热。面色青则是夹食伤寒。须先理伤寒后取之。以上病证。并在审度用药。无不应验。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夹食伤寒病证。面青吐逆。浑身发热。或发渴烦躁头疼。宜用水精丹取之。至天明须取下。准前用观音散三二服补之。后下薄荷散三二服解其寒气。如渐有退候。恐余热未退。宜进七宝轻青丹三二服。间以人参散三二服调之。

石壁经三十六种夹食伤寒候歌。夹食伤寒先自热。内中有物伤形节。面上红斑有似丹。口中时时生躁渴。先表方知医有功。次治亦为神妙诀。微微取动一两行。脏腑调和自安悦。 此因气血弱。即所食物滞在脾胃。使肌肉上。或面上如豆大或如指面大赤斑点。主至夜间不眠多渴。看轻重先取其积。次和胃气退热。再看证候调理。

三十六种内夹食伤寒候云。此候宜服白附子散。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夹食伤寒候云。此候面上有点子多作疹。

水精丹 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又治虫积食积贴积惊积。恶物食伤。

天南星一钱 滑石各为末二钱 水银粉秤半钱 芜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不出油 右先研巴豆令极细。再下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令极匀。以烂饮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三五丸。以岁数加减。米汤泡生姜葱吞下。服时须令婴孩小儿空心。不可吃乳食。稍饥方可进药。如膈上有食物。先须吐出。如膈下有食方得转泻。切忌生硬果实。肉食等物。近夜卧服佳。

人参散 治夹食伤寒症。解热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

人参 莲肉去心炒 茯苓各一分 黄耆半两捶蜜水拌炙 甘草炙二钱 右为末。每服婴儿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枣子半斤。煎十数沸。服。

升麻散 治小儿时气。头痛壮热。

川升麻 赤芍药 石膏细研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贝齿一枚 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得微汗为效。

麦门冬散 治小儿时气。咳嗽壮热。

麦门冬去心焙 川升麻各一两 贝母煨微黄 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 赤芍药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淡竹沥半合。更煎一二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生乾地黄散 治小儿时气壮热。咳嗽心胸胀闷。乳食不下。

生乾地黄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款冬花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陈橘皮汤浸去皮瓤各三分 甘草去心焙微赤锉 右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茹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增减服之。

人参饮子 治时气病。

人参去芦头 生乾地黄各一两 犀角末 黄芩 柴胡去苗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右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温服。

八物吴蓝饮子 治小儿伤寒。天行头痛。壮热。

吴蓝 大青各二两半 甘草炙 茵陈一分半 麦冬去心三分 栀子仁一十五个 右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芦根半握。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服之。

水解散 治小儿天行时气疮□□包。身体壮热。头疼烦渴心躁。或已出尚热。

天麻去节四两 大黄 黄芩 桂心 甘草 白芍药各等分 右为末。热水调下。连二服汗出为瘥。或热甚此谓风实之人。三伏中亦宜用。只去大黄。春夏并用。

麦门冬散 治小儿时气壮热。心腹烦闷。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葛根锉 茅根一两炒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麦门冬散 治小儿时气。五六日体热不止。

麦门冬去心焙 大青各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 吴蓝各一分 栀子仁五枚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葛根散 治小儿时气。烦渴。腹中痞实。

葛根锉 黄芩 柴胡去苗各半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稍利为度。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贝母散 治时气病。

黄耆 青皮 茯苓 栝蒌根 甘草 紫菀 白术各一两 百合一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盏。煎至四分。通口服。得少许为妙。

麦汤散 治小儿伤风伤寒。浑身壮热。咳嗽痰盛。

知母 石膏煅赤 葶苈隔纸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细研 地骨皮 滑石末 麻黄去根节生姜汁浸一宿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半钱。煎小麦汤调下。

七宝散 治小儿伤寒伤风。浑身壮热。

天麻炙 白僵蚕 羌活各一钱 麻黄去节 蝎一分 白附子一分 麝香少许 右为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用生姜薄荷蜜水调下。大小加减。

惺惺散 治小儿伤风壮热。及疮疹毒气。时气湿气。风热伤寒。鼻塞清涕。惊悸头痛。咳嗽喘粗。目涩多睡。及气不和。

人参 白茯苓 甘草炙 白术 栝蒌根 细辛 桔梗 右七味等分焙乾为末。每服一大钱。用水半盏。姜一片。薄荷三两叶。同煎三五沸。二三岁一服分三服。五岁以上只作一服。如伤寒欲出汗。以葱白豆豉薄荷同煎。温服。一方无白术有乾葛。甘草减半。治壮热入薄荷生姜。冷气入姜枣。水一盏煎。伤风发热加防风。咳嗽气不和加川芎。又一法。海藏云。此加减四味。亦各随经证也。兼下小黑膏妙。

钱氏方谓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惺惺散。小柴胡汤。升麻汤。此数药均能治疗。不若参苏饮治诸般发热。不问何证。每每用之甚效。须逐日多服。以热退为期。不可遽止。

惟伤寒一证。则大便酸臭。水谷不化。畏食吐食。宜以药利之。先服紫霜丸感应丸。仍以参苏饮与服。尤验。若发热耳冷、骫冷、足冷、四肢乍冷乍热。腮赤、面赤、喷嚏、呵欠、惊跳不止。昏昏多睡。皆疮疹之候也。当用温凉之药。切忌妄下。已发未发。并用升麻汤、消毒饮。若三日未见形迹、当以生酒涂其身上。时时看之。状若蚤痕者是也。或发不透、及倒攍黑陷。极为利害。紫草、木通、甘草、枳壳、黄耆等分。白水煎服。名四圣散。若小儿咽喉疼者。用生甘草桔梗等分。白水煎服。名如圣散。

更有小儿头昏颊赤。口内热气。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为里热。当用大黄、当归、芍药、甘草等分。白水煎服。名四顺饮。若审是疮疹之证。不宜用此。

蝎梢散 治伤风发热。睡卧不安。直视涎盛。时作惊掣。

全蝎十四个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 麻黄去节秤 防风 薄荷叶各一钱 右为末。入朱砂一钱。细研入药内令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至三分。温服。

厚朴散 治小儿外伤风冷。壮热憎寒。头痛体重。寒气逆。呕吐恶心。或手足厥冷。及脾胃不和。并皆治之。

乾葛三分 苍术 陈橘去瓤用皮 厚朴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热服。

升麻黄芩汤 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寒。

升麻 黄芩 葛根 芍药各三钱 甘草一钱半炙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若时行疮痘。出不快。烦躁气闷者。加木香一钱半。

解肌汤 治小儿头痛伤风。憎寒壮热。肢体疼痛。鼻乾不得睡。兼治大人小儿。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

乾葛 芍药 升麻 甘草 右等分。口□父咀。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服。此药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疫疾。乍暖脱衣。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痛如石。加黄芩名黄芩升麻汤。疮痘已发未发。及疮痘不快。热盛者。加大青等分煎服。疮痘不快加紫草糯米煎。伤风身热鼻流清涕。心中烦躁。加防风羌活薄荷煎服。若寒即热服。若热即温服。疮疹亦准此服药。身凉止药。小儿量度多少服。活人书云。如老人吃。去芍药。加柴胡一两、人参半两、雪白芍药一分。名升麻葛根汤。

惊调散 治大人小儿老少。但是诸般伤寒伤风。体虚热。上膈有涎。烦躁不省人事。

脑一分 麝香半钱 荆芥穗一两微炒焙末之 右将脑麝各研。入药令匀。每服好茶半盏调半钱。和滓服。重者二钱。小儿少许。不计时候。

治小儿伤风 以豆豉及葱生研作靥。贴顖上。如有邪气者。以豆豉及葱头生研。如前方。

参苓散 治小儿风吹著。浑身壮热。头疼面赤多渴。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白术各一分 黄芩 乾葛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五分。姜一片。枣半个。煎至四分。通口服之。

清神散 治伤风身热。咳嗽不进乳食。鼻塞气促。睡卧不安。并宜服之。

人参 茯苓各一钱 川芎五分 防风 苦梗 羌活 麻黄 荆芥 甘草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薄荷煎水。调下。

荆术散 治小儿伤风伤寒。或疮或疹。服此药无寒无热。能分阴阳。疏风顺气。一切诸证。服之应手而效。更有加减法。开列于后。

荆芥穗一两 净苍术三两锉炙微黄 赤芍药一两 甘草半两锉炙 右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伤风伤寒。壮热嗽咳。身重或疮疹未出。生姜葱白汤调下。伤风潮热。煎薄荷汤调下。邪风伤肺。鼻出清涕气粗。煎紫苏汤调下。卒暴惊风抽。宜服四味夺命散。一服立效。久病后慢惊搐。服全蝎散即瘥。疮疥出发不快。加炒牛蒡子。煎汤调下。发汗不出。煎去节麻黄汤。调下。心神不宁。恍惚不安。煎白银散调下。变蒸发热。煎薄荷汤调下。盗汗自汗煎牡蛎浮麦汤调下。风毒丹毒赤肿。四顺饮子汤调下。眼暴赤肿。痛。隐涩难开。煎羌活黄芩黄连生地黄汤调下。 口舌生疮。加白银散同煎。服之立效。腮项肿痛。加牛蒡子。防风汤调下。咽喉肿痛重舌。加升麻枳壳桔梗薄荷防风煎汤调下。日进二服。肺热喘急。痰涎壅塞。连服四味夺命散立愈。 肺虚上气喘满咳嗽。加款冬花五味子人参桑白皮紫菀煎汤调下。惊风后手足拳挛不舒。加当归熟地黄天麻羌活细辛木瓜虎骨川乌头炮去皮脐一同为细末。熬木瓜汤调下。脾胃虚弱。呕吐不利。乳食不化。宜服后安胃和脾散。日进二三服。立愈。脾胃久虚。肢体羸瘦。呕吐下痢。乳谷不化。宜常服安胃和脾散。日进三服。克日痊安。淋涩小便不通。加萹蓄木通灯心滑石。煎汤调下。

归命散 治小儿伤风。身壮热气粗。咳嗽。或传疮疹。并宜服之。

荆芥穗半两 白术去芦二钱半 人参去芦三钱 净苍术锉炒二两 白茯苓去皮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二钱半炙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去滓乳母多宜服之。小儿任意服。不拘时候。

加减小柴胡汤 治小儿伤风伤寒。疮疹阴阳不和。寒热往来。口苦舌乾。及气喘咳嗽。并宜服之。

净柴胡一两去芦 人参三钱去芦 半夏汤洗七次切作片子 甘草炙各二钱半 防风去芦三钱 热甚大便秘涩。加大黄同煎服。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薄荷散 治小儿伤风伤寒。肢体壮热。手足冷。呻吟惊悸。睡卧不安。宜服此药发散。

薄荷叶一两 蝎一分 天南星半两灰炒通黄赤色 右三味。为细末。周岁半钱。连根葱白煎汤下。不拘时候。若只伤风。并进二服立愈。若小儿伤风。因寒邪相搏。或成惊风者。吐痢及寒邪不能发散。宜服此。退了壮热。寒邪若解。惊亦不作。却服朱砂丸尤佳。若不先用此药。便用惊风药吐利。即寒邪不能发散。随虚入脏。遂成疾而难治也。

贴顖药 治小儿百日内。伤风鼻塞。服药不退。乃是出胎时。被风吹。所以有此。用天南星一味为末。生姜自然汁内调成膏。贴顖上。鼻不塞。便去之。

天麻散 治小儿伤风。清涕鼻塞。咳嗽身热。并皆治之。

天麻 防风 甘草 川芎 羌活 白芷 麻黄去节

右等分。为细末。葱汤调。食后服之。

麻黄汤 治伤风发热。咳嗽喘急。若无汗者。宜服之。

麻黄去根节寸锉三钱以水煮去沫漉出控乾 肉桂去粗皮二钱不得见火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七个麸炒黄色别捣入膏 甘草炙一钱 右为粗末。入杏膏拌匀。每服一钱。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以汗出为度。大小加减。若有自汗者。不宜服之。

败毒散 治伤风时气。塞壅咳嗽。(方见297页十味汤)

时气附论

夫小儿时气病候。时气病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如春时应暖而寒。夏时应热而冷。秋时应凉而热。冬时应寒而温。其气伤人为病。亦头疼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无问长幼。其病形证略同。言此时通行此气。故名时气。世呼亦为天行。又小儿天行病发黄候。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谓之天行。其热入于脾胃。停滞则发黄也。脾与胃合。俱象土其色黄。而候其肌肉。热气蕴积。其色蒸发于外。故发黄也。又小儿时气腹满候。时气之病。腹满者是热入腹。与脏气相搏。气痞涩在内。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气乘心。烦懊者死。又小儿时气病结热候。时气之病。热入腹内。与肺脏之气相结。谓之结热。热则大小肠痞涩。大小便难。而苦烦热是也。又小儿患时气病候。时气之病。若施治早晚失时。投药不与病相合。致令病连滞不已。乍瘥乍剧。或成败坏之证。无常候也。

又小儿伤寒时气病兼疟疾。时气之病又兼疟者。是日数未满。本常壮热而邪不退。或乘于阴。或乘于阳。其乘于阳。阳浮则热。其乘于阴。阴浮则寒。阴阳之气为邪所并。互相乘加。故发寒热成疟也。

又小儿时气病。得吐下后犹热候。时气之病。得吐下之后。壮热犹不歇者。是肠胃宿虚。而又吐利。则为重虚。其热乘虚而入里。则表里俱热。停滞不歇。故虽吐下。而犹热也。 又小儿病后不嗜食。面青候。时气病热渴之后。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内余热未尽。气满故不嗜食也。诸阳之病俱上荣于面。阳虚未复。本滞风邪挟冷。冷搏于血气。故令面青也。

又小儿时气病发复候。时气之病发复者。是热之后气血未和。脏腑热势未尽。或起早劳动。或饮食不节。故其病重发。谓之复也。然发复多重。初病者血气已虚。重伤故也。

婴童宝鉴。小儿时气歌。时气皆因节令亏。头疼壮热汗微微。良工若得看形候。须作伤寒病有归。热毒还从腑气冲。便成结实在肠中。身体若还多烦渴。更兼便溺不能通。时气还须早早医。变为败气切须知。乍寒乍热无时度。或减或增体渐羸。谁言吐下热无余。只为元因腑脏虚。热盛更虚皮肉涩。致令烦渴躁难除。阴阳邪气两相并。脏腑阴阳彼此争。发作有期名是疟。直须疗理莫留停。时气虽然已渐停。尚余虚热体伶仃。心胸气满还憎食。夹冷须忧面色青。

石壁经夜热昼凉歌。夜间遍体犹如汤。才到天明又复凉。非是鬼神为祟祸。都原脏腑有风伤。先将妙药调脾脏。次用神方泻大肠。患候但观喉厌动。更看眼急鼻头光。须知此病传瘟疫。辨别分明用药良。此内因伤物外因伤邪所致也。先当表散其毒邪。次用药去其积。亦主至夜多汗。只在其头额上有之。亦口中涎响也。脾风则然。多言有祸祟非也。更请细看前候。此患缘饥饱过度。冷食滞脾。胃气不行于诸经。夜热昼凉。先进南星丸三五服。后进槟榔散相间与服。然后平和。又须当与白丁香膏治。或只以磨积方调气。只不得更取难动止。为肚大恐成疳疾也。

人参散 治解利伤寒。四时气疫。上焦虚弱。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饮食无味。口苦舌乾。浑身烦热。

人参 茯苓 羌活 桔梗 知母 麻黄去根节 枳壳麦炒去瓤 甘草炙川芎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姜汁制 茱萸水煮 桂心不见火 前胡 苍术 甘草节 独活 右各等分。为末。二钱。水一盏姜枣煎七分。如要汗出。葱白豆豉生姜煎服。嗽入杏仁麻黄同煎。小儿入薄荷煎。妇人止入生姜煎。去疟用桃柳条二十七节同煎。

葛根散 治小儿头疼时气。体热烦渴。

葛根锉 麦门冬去心三分 黄芩 人参去芦头 赤芍药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锉 升麻各半两 石膏一两细研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治小儿壮热。时气惊悸。并热疮。

钩藤炙 人参 蚱蝉炙 子芩各一分 防风二分 龙齿四分 泽兰二分 石蜜一两汤成涂之竹沥一升 蛇蜕皮三寸炙 右切。以水三升煮至七合。量儿大小服之。

解肌散 治小儿时气壮热。头痛壮热咳嗽不能食。

麻黄三分去根节 赤芍药 贝母炮微黄 柴胡去苗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葛根半两锉 石膏一两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秤半两 右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八味麦门冬饮子 治小儿天行壮热。咳嗽心腹胀。

麦门冬去心 茅根各六分 甘草炙 人参各二分 紫菀 升麻 贝母 竹沥各三分 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服。忌如常法。细切生姜葱白皮汤。并附子煮黄鸡入牙硝一二分。调作羹。与儿食。右用附子煎汤。去滓。煮黄雌鸡肉。入姜牙硝作羹。空心服之。

丁香丸 治积食伤寒。

乌梅一个切片用去土瓦焙乾 丁香三个 缩砂四个去壳 巴豆两个去壳用薛子叶打碎去巴油入钵内研烂 右除巴豆为细末。入巴豆研匀。却用研细百草霜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一岁一丸。米汤饮下。积块不妨常服有功。

小麦煎汤 治小儿夹食夹惊伤寒。正受伤寒。嗽咳夜热昼凉。伤风疮疹之疾。大效。

麻黄半两去节汤炮 白术炮 乾根二钱半 白茯苓 甘草各二钱半 右口□父咀。入麦子二十一粒。同煎。一方用葱白二寸。煎服。

伤风附论

夫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积食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主之。后服温惊丸。伤风腹胀。脾脏虚也。当补脾。必不喘。后发散乃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伤风兼脏。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随补母脏。虚见故也。伤风下后余热。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

金箔丸 治小儿惊风。奶食不化。成外伤风。壮热气粗。慢风摇头。口眼不开。及赤白痢。(方见472页)

消风散 治小儿因解脱。风邪伤入皮毛。入于脏腑。则恶冷壮热。胸膈有涎。目涩多睡。虚风神慢。小儿有病。服之无变动。一方加朱麝尤佳。

人参 白茯苓 川芎 厚朴制 羌活 防风 蝉蜕 藿香 僵蚕炒 陈皮 甘草 荆芥 右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大小加减服之。

大青膏 治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此药主之。又云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虚则前牙多欠胸满短气。气急喘嗽。故上气。当发散之。

天麻末一钱 蝎尾去毒生半钱 朱砂研一字匙 白附子生一钱半 青黛一钱研 天竺黄一分 乌蛇梢骨酒浸焙乾取末半钱 麝香一分 右同再研细。生蜜和成膏。每服半钱为丸。生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散服。信效方云。小儿诸方书。皆行于汝仁钱氏。其间大青膏减天麻添大青。生研一分。其于药味分料和制。与此皆同。载证治云。治小儿伤风。其候伸欠顿闷。口中气热。恶风脉浮。只用薄荷汤下。

百解散 治小儿伤风。疮疹之类。

贝母炒黄 麦门冬去心 川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盏。入竹叶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枣叶汤 治证同前。

枣叶一两去细焙乾 黄芩 柴胡去苗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温服。

人参生犀散 解小儿时气。寒壅咳嗽。痰逆喘满。心怯惊悸。脏腑或秘或泻。调胃进食。又主一切风热。服寻常凉药即泻。或减食者。

前胡去芦八钱 桔梗五钱 人参切去须三钱 甘草炙黄二钱 杏仁去皮尖微晒乾为末秤五钱 右先将前四味为末。后入杏仁。再用粗罗为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同煎至五分。去滓温。食后服。一方无甘草。

五味人参饮子 治小儿天行壮热。咳嗽。心腹胀满。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生地黄一两半如无只用乾地黄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右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小儿心经热。天行夜发壮热。夜啼。并解伤寒诸症。

荆芥去枝梗 桔梗苦者各二两 甘草一两半 牛蒡子二两略焙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点服。食空时服。

芦根散 治小儿时气。呕吐不止。

生芦根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竹茹半两 右细锉和匀。每半服。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心经热。天行夜发壮热。夜啼。并解伤寒诸病。

犀角屑 甘草 牛蒡子 荆芥各等分 右粗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至五分温服。临卧食前服。

枣叶饮子 治小儿伤寒天行。五日以后热不歇。

枣叶半握 麻黄半两 葱白切一合 右豉一合。内药。以童子小便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分二服。

青木香散 疗小儿天行。头痛壮热。

青木香六分 白檀香三分 右为细散。以清水和服之。以水调涂顶头。痛立瘥。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时气

用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水调服之。圣惠方用桃叶七两。水五升。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二之间。并宜服之。今人谓此药寒冷。多不肯服。今释其疑。说并方详见伤寒内。小儿量大小加减服之。一名解肌汤。(方见323页)一方有桔梗、羌活、生姜煎服。可加四君子汤料同等分煎。一方加半夏前胡。

治时气。咳嗽者。天时冷热不调而虚得之。日夜或吐不止。或喘。痰热壅盛。至重者利之。

大黄 朴硝 枳实 陈皮 人参 半夏 柴胡各等分 以有胸膈烦闷不快。宜服。无热与痰。亦不可下。

惺惺散 治小儿伤寒。瘟病。时疫。疮疹。头痛壮热。多睡潮热。烦渴。痰实咳嗽。(方见295页加减惺惺散)

瘟病附论

夫小儿瘟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内入肌肉。当时不即发。至春得暖气而发。则头痛壮热。谓之瘟病。又冬时应寒而反暖。时气伤人即发。亦使人头痛壮热。谓之冬瘟病。凡邪之伤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小儿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时。解脱不避风邪冷热之气。所以感病也。小儿瘟病下利候。瘟病下利者。是肠胃宿虚。而感于温热之病。热气入于肠胃。与水谷相搏。阳虚则泄。故下利也。又小儿瘟病鼻衄候。瘟病鼻衄者。热乘于气而入血也。肺候身之脾毛。主于气。开窍于鼻。瘟病则邪先客皮肤。而搏于气。结聚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散。发从鼻出者为衄也。凡候热病。鼻欲衄。其数发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来。都不汗而鼻燥喘息。鼻气有声。如此者必衄也。小儿衄止至一升数合。热因得歇。若至一斗数升则死矣。又小儿瘟病结胸候。凡温热之病。四五日之后。热入里。内热腹满者宜下之。若热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虚气逆。热结胸上。则胸胀满短气。谓之结胸也。

萎蕤汤 治风瘟冬瘟。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痛。咽乾舌强。胸腹满。腰脊强。

葛根半两 萎蕤三分 石膏一两 白薇 羌活 麻黄 川芎 杏仁炮去皮尖 甘草炙各半两 青木香一分初春用半两寒热加芒硝大黄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日三服。

柴胡石膏散 治时行瘟病。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乾。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

柴胡去苗 石膏 前胡去苗 乾葛锉 赤芍药各五十两 升麻二十五两 黄芩 桑白皮锉各十两 右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甘桂汤 治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塞。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大人小儿皆可服。

甘草炙 官桂去皮 五味子 黄芩各一两 柴胡四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两。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次以滓再合煎一服。昔政和二年春。沣阳疫疾大作。服此药皆免。

防风散 解时疫瘟病。嗽喘烦渴。头痛体疼。目涩多睡。肌肉蠕动。痰逆忪悸。

防风 川芎 甘草炙 香白芷各二两 菊花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煎荆芥汤调。放温服。

除瘟散 治三十六种夜热昼凉。瘟病候。

大黄 朴硝研各一分 牵牛粉半两 槟榔二个 右为末。每服半钱。煎黄芩汤调下。临卧时服。

香苏散 治四时瘟疫伤寒。

香附子炒去根 紫苏叶各四两 青橘皮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解肌加葛根煎。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黑膏子 治小儿初春。病入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咳嗽心烦。(方见116页)

红绵散 治伤寒及咳嗽。

歌曰。头疼壮热口难传。懒倦终朝只爱眠。面赤更加小便赤。良方有剂裹红绵。

麻黄半两去节 天麻 蝎 甘草炙 人参 白术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半钱。水六分。入葱白一寸。红绵裹。煎四分服。

治小儿大人伤寒。一二日头疼发热。憎寒体痛。

麻黄汤浸焙乾 石膏各一两 苍术水浸去皮 桔梗 山茵陈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小儿一钱或半钱。

犀角散 治伤寒六七日。大便不通热甚者。

犀角末 大黄炮 柴胡各一两 人参半两 朴硝 甘草各一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生姜二分。枣子一个。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藿香散 治小儿伤寒。吐逆不定。作热。常服调顺阴阳。和养脾胃。止烦渴。

藿香一分 木香一分 葛根一两锉 人参半两去芦头 丁香一分 甘草半两炙锉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临时加减温服。一方有麦门冬无葛根。一名人参散。

铅霜散 治小儿伤寒壅热。心狂谵语。

铅霜 马牙硝 人参去芦头 郁金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茯神一分 右为散。每服半钱。煎麦门冬汤调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麦门冬汤 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

麦门冬十八铢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半两 桂心八铢 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每服一合。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莽草浴方 治小儿伤寒。

莽草半斤 牡蛎四两 雷丸三十粒 大黄一两 蛇床子半升 右为末。以水三斗。煮取斗半。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减桂建中汤 治伤寒自汗。补虚和阴阳。一名加减建中汤。

黄耆一两 白芍药三两 甘草炙 人参 熟地黄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二钱。水半盏。煎三分。去滓服。

黄连葛根汤 治太阳病。桂枝证。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

黄连三分 葛根三两 甘草半两炙锉 黄芩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桂枝人参汤 治太阳病表证未除。而医数下之。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仲景谓之表不解。

桂枝一两三分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三钱 白术一两 乾姜一两 右口□父咀。以水煎去滓。加减服。日二夜一服。

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阳病。反下利因腹痛。是有表复有里。腹痛甚者。宜桂枝加大黄汤。全婴方云。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乾呕者。一名桂枝汤。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三两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甘草一两半炙微赤锉 生姜一两半 大枣五枚 右口□父咀。水煎加减服。痛甚加大黄。实病者加一两半。羸者减之。全婴方药云。童子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大小加减服。须臾啜热粥一盏。以助药力。复令一时许。通身热。微似汗出者佳。加减桂枝汤。自南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皆验。江淮间惟春冬可行。春末及夏以前。桂枝证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以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石膏各半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或曰桂枝最难用。虽云表不解。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须是病人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如手足指梢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自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人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者。忌不可行桂枝汤也。仍有桂枝证服。无桂枝证者。尤不可再与。

桂枝加大黄汤 治证同前。

桂枝三分 芍药一两半 大黄半两大实痛者半两羸者减之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姜枣同煎。加减服之。

五苓散 治伤寒发热。病常欲饮水。水入便吐。水停胸膈。心下。痞闷。小便不利。欲出汗。而昏躁。及霍乱吐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燥。烦躁不得卧。欲得饮水。少少与之。令胃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发汗脉浮数。中风发热。身疼。热多饮水。并宜服之。

泽泻一两一分 白术 白茯苓 木猪苓去皮各三分 桂心半两 右为末。一钱白汤调服。欲饮水者。新汲水调。但服多汗出立愈。伏暑饮水多。心腹胀闷。吐泻者。服之立效。五苓散最治小儿吐逆。亦治肿甚效。有身热多渴。只吃汤者。是内寒宜煎服之。若渴小便赤涩。加辰砂减桂。用灯心麦门冬汤调。冷服。如身热。煎姜枣汤服之。

猪苓汤 治伤寒瘟疫。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属阳明病。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服。

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 右等分。口□父咀。白水煎去滓。入胶再煎烊。加减如意服之。

麻黄黄芩汤 治小儿伤寒无汗。头痛发热。恶寒。并天行热气。生发痘疮不快。烦躁昏愦。或出疮痘。身疼体热者。

麻黄一两去节 黄芩 赤芍药 甘草 桂心去皮以上各一分 右为末。沸汤调下半钱。或作饮子。水煎亦可。

葛根汤 治小儿伤寒。四肢烦热。头疼体痛。心燥口乾发渴。

葛根 麻黄去根节 人参各半两 肉桂去粗皮 甘草各一分 右为粗散。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少许。枣子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盖取汗。汗出温粉粉之。

七宝饮 治时气伤寒。头痛壮热。肢体烦疼。小儿同乳母服。

苏叶三两 香附三两炒 橘皮一两 桔梗一两 白芷一两 甘草一两 右捣罗为散。如烦渴则以五苓散加山茵陈同煎。一方加川芎一两。口□父咀。每服二钱。水半盏。姜一片。枣子半枚。煎至三分。去滓。温服。一名七宝散。一方加麻黄少许。魏公用验。

桔梗散 治小儿伤寒。头热足冷。顖门张者难瘥。多躁啼不睡。小便赤少。四肢热者。

桔梗 人参各去芦头 葛根锉各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知母散 治小儿伤寒。体热烦躁。

知母 甘草炙微赤锉 竹茹 麻黄去根节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二寸。香豉三七粒。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天麻散 治小儿伤寒。

天麻 荆芥穗 甘草炙各半两 麻黄去节一两 全蝎一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盏。薄荷三叶。同煎四分。通口服。

龙齿散 治小儿惊风。及四时伤寒。浑身壮热。唇口焦乾。两目翻露。搐搦昏迷。

龙齿 铅白霜各二钱 朱砂半钱 龙脑少许 天南星水浸七日逐换水薄切日晒乾为末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食后服之。

人参散 治伤寒。

人参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黄一两半 桔梗一两 茯苓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薄荷汤。调下。

饿虎散 治伤寒后。不思饮食。

人参一钱 豆蔻一个 僵蚕七个 良姜 甘草炙各二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木瓜汤下。或粟米汤下。

人参散 治小儿伤寒。胸烦闷喘促。

人参半两去芦 麻黄半两去节 甘草半两炙锉 贝母一分煨微黄 杏仁一分汤浸去皮麸炒微黄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大黄散 治小儿伤寒。壮热心烦。头痛口乾。小便赤。大便难。

川大黄半两炒 栀子仁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一分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加减频服。以利为效。

牡蛎散 治小儿湿温伤寒。四肢或时壮热。或时厥冷。汗多自出。如珠子者生。如油者死。头额热疼。面色赤黑。声多乾叫。寸口脉浮洪大。关尺脉沉实。息数不匀。此候宜服。

牡蛎一两烧为粉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 麻黄半两去根节 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如意加减服之。

不换金正气散 治感冒伤寒。恶心呕吐。发热泻痢。停食腹痛。及风湿头目昏重。时发壮热。

藿香 陈皮各五钱 半夏三钱 苍术一两米泔浸切炒米黄色 白茯苓五钱 右用粉草五钱同锉散。每服一钱。生姜二片。红枣二枚煎。至食前温服。

芍药解肌汤 治小儿伤寒。烦热头体痛。一名四物解肌汤。

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各半两 右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岁以上分三服。一方有麦门冬。无葛根。

麻黄杏仁汤 治伤寒饮水无度。停心下故喘。又水入肾亦喘。喘高者死。谵语直视而喘者亦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宜用。

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一两去皮尖麸炒 甘草半两炙 石膏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加减服。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桂枝汤加厚朴六钱。杏仁五十个。

防己汤 治伤寒喘促。及九年喘急。

防己一两 诃子炮用肉 麻黄不去节 杏仁去皮尖麸炒各一两 右为口□父咀。水煎。临热入腊茶少许。再沸去滓。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不吐而烦者。宜服。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重腹满而喘。有潮热可攻其里。手足濈濈汗出。为大便已坚。宜服之。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乾燥。大便必坚。坚者必谵语。宜服之。阳明病发有时。汗不散。腹胀痛宜服。阳明少阳合病。自利脉浮者顺。滑而数者有宿食。宜服之。少阴病口燥舌乾宜服之。少阴病脉细沈数。病在里不可发汗。宜服之。少阴腹满。不大便者。宜服之。

大黄半两微锉炒 厚朴一两制 枳实一两麸炒 芒硝半两 右为饮子。白水煎。临热入芒硝。再沸去滓。加减服。一方作枳壳。姜煎。

双解散 治伤寒头痛。口乾烦满。腹胀身热。不食谵语。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难治。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调。如是者三日死。治法当表里俱救。

茵陈 麻黄去节 大黄煨 石膏 右等分为末。荆芥汤调下。加减服之。

四皓饮 治小儿伤寒。头疼发热。心躁。

大黄 川芎 甘草 荆芥各等分 右口□父咀。白水煎。去滓。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防风散 治小儿伤寒及诸热。兼治疮痘入目生翳。一名连翘饮。

防风 连翘 山栀子仁 甘草 右等分。口□父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三分。去滓服。

升麻汤 治小儿中风。头疼。憎寒壮热。肢体疼痛。鼻乾不得睡。兼治疮痘已发未发。皆可服。兼寒暄不时。人多疫病。乍暖脱著。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重如石。加黄芥名曰升麻黄芥汤。治伤风头痛。发热恶寒。自汗。时行疮豆出不快。加大青等分。治身热风疹。天行热疾。(方见323页解肌汤)

时雨散 治小儿春冬伤寒发极效。冬春及夏初行之。甚效。

苍术四两 甘草 麻黄去节各二两 猪牙皂角四梃 右口□父咀。水煎去滓。被盖汗出立效。但是时行寒疫。皆宜服。如时气脑热。头疼不止。朴硝水调。涂顶上。

犀角地黄汤 治小儿伤寒及瘟病。应发汗而不解。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者。此方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

赤芍药三分 生姜 地黄二两 牡丹皮一两 犀角一两如无升麻代 右口□父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三分。去滓加减服。

大青四物汤 治小儿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吐下后。热不除。身上斑出。

大青四两 阿胶炒一两 甘草炒二两 豉四两 右口□父咀。白水煎。加减服。

黄龙汤 治小儿伤寒。身不退热者。

柴胡 黄芩 甘草 赤芍药各等分 右为粗末。每服一钱。姜一片。枣子半个。用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服。不拘时。

红绵散 治小儿伤寒壮热。解表及疹痘蒸热。

麻黄半两 乾蝎七个 天麻 甘草各一分并焙乾 右为末。每服一钱。红绵一片。掺药于绵上。入生姜一片。枣半个。同煎至半盏。去绵姜枣。冷服。

解肌发汗散 治少小伤寒发热。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炒 桂心各一两 大黄十二铢 右为末。二百日儿乳汁和。服大豆大四丸。抱出汗。

金花散 治小儿伤寒。

郁金半两末 马牙硝一两半 腻粉 朱砂各半钱 右为散。每服一字。用麦门冬热水调。

小黑膏 治小儿伤寒风癵。

乌头 天南星各一枚大者烧通赤入小瓶内湿纸密口令火灭取刮之中心存白处如皂荚子大为度须烧数枚择中度者可用 玄参末各五钱 右蜜和葱白汤下豆许。频服。筋缓急和乳香同葱白煎汤下。昔润州傅医传卖此药。小儿伤寒发热。与二三丸令少睡。及醒已凉矣。有小儿者。当如其方而服之。

解交散 治小儿伤寒。

茵陈 升麻 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半钱。葱白汤下。

浮萍散 治伤寒壮热。先宜出汗。

浮萍 麻黄 京芎 天麻各二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下。覆令出汗。

麻黄汤 治伤寒。头疼发热。身痛恶风。无汗喘满。又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一两半去节 桂枝一两 杏仁三十枚 甘草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大小加减服。覆取为汗。不须吃粥。加减法夏至后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血之失。凡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唯冬及春。并病人素虚寒者。即用正方。不再加减。

小承气汤 治太阳病。吐下后发汗而后烦。小便数大便坚。宜服。阳明若出汗多。而微寒。为外未解。无潮热。不可与之。若腹满不大便。可稍稍与之。

大黄一两微炒 厚朴半两炙 枳实一个大者良 右口□父咀同煎。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必初硬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忌不可用也。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则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发汗多。若重汗者亡阳。谵语。脉短者死。脉和者生。伤寒若吐下后不解。本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时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能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阳明病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乾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者。止后服。

调胃承气汤 治伤寒发汗后恶寒者虚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下。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当下之。若自利者脉当微厥。反和者。此为内实。当下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实。大便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当下之。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热者。当下之。

大黄一两炒 芒硝九分 甘草半两炙 右口□父咀。大黄甘草二味。以水一盏。煮至七分。去滓下芒硝。更煎二三沸。顿服之。

栀子仁汤 治阳明病。脉浮咽乾口苦。腹满汗出而喘。不恶寒反恶热。心燥。谵语不得眠。胃虚客热舌燥宜服。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者。心中烦热。饥不能食。头有汗。宜服。伤寒五六日。吐后发汗。虚烦不得眠。剧者心神颠倒。宜服。伤寒六七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此为欲解。宜服。

栀子仁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豆豉十五粒。煎七分。去滓。温服。

白虎汤 治伤寒脉浮而微厥。表里有热。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润。卧后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并宜服之。服桂枝汤后。有大汗出。烦渴不解。脉洪大。伤寒呕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结实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伤寒无大热。口乾燥渴。心烦背微恶寒。渴饮水。无表里证者。并宜白虎汤加人参汤。脉浮发热。无汗不可服。诸亡血不可服。活人书曰。脉厥而滑。里有热。白虎加人参。黄济云。伤寒及温热病。脉洪大。憎寒壮热。烦渴欲饮水。及夏月伤暑。发热恶寒。身体疼重大。渴不止。躁烦汗出。脉细小。手足微冷。并时疾未经转泻。胃热发斑。兼痘□□包麸疹。天行后。余热不解。但是一切伏热。并可服。董氏云。小儿疮痘。其证未全。或未明者。与白虎汤。如秋冬及春寒不宜用白虎汤之时。但加枣叶煎。不必拘常法。

知母一两半 甘草半两 粳米一合半 右口□父咀。白水煎。加减服。加人参半两。名白虎加人参汤。又方加石膏四两。亦作四钱。一方枣一枚。同煎。每服一钱。水一小半盏。煎三分。去滓服之。

三和汤 治小儿伤寒。鼻塞声重。痰嗽体热。烦躁。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二两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半盏。煎三分。热服。进三服。葱粥投之。衣被盖。汗出立瘥。

团参汤 治小儿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

团参 川麻 甘草 右等分。口□父咀。白水煎。加减服。

茯苓汤 治小儿伤寒。口□孜啀喘粗肌热。烦躁伤渴。

白茯苓一两 乌梅肉半两微炒 乾木瓜一两 右捣筛为粗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治小儿伤寒。

栀子仁一枚 枣一个烧灰 牙硝少许 右以古字钱两文。烧令赤。水淬七度。将此水调三味灌之。立愈。

走马散 治小儿三岁以下。忽患伤寒阴阳二毒。此因母之毒气所致。庸医多不会意。见壮热不食。多睡。便以冷物与吃。即儿转不安加甚。盖药热动风。药寒呕逆。宜服之。

大黄末一两米醋炙令如夫用 乾地龙一枚末入 马牙硝一分 右为末。同研三百下。令荫乾。再捣为末。生姜汁调灌。立见神验。量多少灌。

黑散方 治小儿伤寒。退热。

右方见初生门变蒸类。(方见116页)

治小儿伤寒。壮热头痛。口乾心烦。

生姜少许 竹沥一合 蜜半合 右相和令匀。二三岁儿。分为三服。

发汗散 治少小伤寒。发热解肌。

芍药 黄芩 葛根各六分 右切。以水三升。煮一升为四服。一岁儿为三服。

金花散 治小儿伤寒。

肥皂角子一百个钲内炭灰炒裂取黄子 诃子皮五个 甘草二寸清油煎黄色 右为末。每服钱半。温水调下。治五岁以下。

四十八候三黄散 治证受伤寒。

麻黄不去节 大黄蒸各一分 黄芩半分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葱汤下。日进二服。

治胸口不闷但呕者。此名温毒也。宜服之。

生姜 地黄半斤 好豉 右以猪膏二斤。合研。绞汁。用麝香雄黄和服。毒便从皮肤中出则愈。忌芜荑。

热病附论

夫小儿热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寒气入于肌肉。当时不即发。至春得暖而发。则病头痛壮热。谓之心热疾。又冬时应寒而反暖。其气伤人即发。亦使人头痛壮热。谓之冬温。凡邪之伤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小儿虽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气。所感病也。黄帝曰。伤寒热病不可刺候有九。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

石膏散 治小儿热病。烦热惊悸。

石膏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大青 黄芩 栀子仁 知母 葳蕤 升麻 葛根锉 龙胆去芦头各一分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吴蓝散 治小儿热疾。头痛心躁。眼黄。

吴蓝 大青 芦根锉 石膏细研各一两 甘草炙微赤锉 麦门冬去心焙 黄芩各三分 茵陈 栀子仁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热病。烦热不解。大小便秘涩。心胸闷乱。烦躁。

犀角屑 赤芍药 黄芩 升麻 栀子仁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 川大黄锉微炒各三分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珍珠散 治小儿热病。心神狂躁。身热如火。头痛烦渴。眠卧不安。

珍珠末 马牙硝 寒水石 太阴元精各一分 龙齿 铅霜 朱砂各半两 牛黄 麝香各半两 右研令细。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

珍珠散 治小儿热病。口乾。心神烦躁。

珍珠末 牛黄 龙脑各一钱并细末 瓜根 茯神 朱砂研水飞过各半两 马牙硝 寒水石并为细末各一分 右拌匀。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解肌散 治小儿热病。口乾。身体壮热。心神烦躁。宜服。

麻黄三分去根节 葛根锉 赤芍药 川升麻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令有汗出即瘥。一方白水煎。

茵陈散 治小儿热病。心烦壮热。口乾多渴。宜服。

茵陈 麻黄去根节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葛根锉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增减温服。汗出为效。

牛黄散 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

牛黄半分 朱砂各细研 茯神 栝蒌根锉 苦参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右细罗散。入研药同研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石膏散 治热病。

石膏 白茯苓 乾葛根各一两 甘草炙 黄芩 芍药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竹叶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犀角饮子 治小儿热病。口乾。心神烦躁。

犀角屑 川大黄炮细锉 川升麻各一两 人参去芦头 赤芍药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竹叶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地骨皮散 治证同前。

地骨皮洗焙乾 川大黄微炮 黄芩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黄耆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盏。荆芥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子芩散 治小儿热病。皮肤壮热。

子芩 川升麻 栀子仁 大青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右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以意服之。

胡黄连散 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

胡黄连 栀子仁 牛黄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子苓一两 右细罗为散。研入黄芩牛黄令匀。不计时候。以蜜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地黄散 治小儿热病。

生乾地黄一两 枣叶一握焙乾 栀子仁 黄芩 陈橘皮汤浸去白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盏。入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生地黄汤 治小儿热病。烦渴。头痛壮热不止。

用地黄汁三合。滤净入生蜜半合。和匀。时时与一合服。量儿大小。加减服。

治小儿热病烦渴。

取栝蒌根为末。不计时候。以乳汁调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治小儿热病。腹胀。大肠不通。

用牵牛子半两。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橘皮汤调下半钱。稍利为效。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发黄附论

夫发黄。皆由湿热之气。蕴结在于脾胃。蒸发而成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热壅必发黄。凡发黄。寸口无脉。鼻气冷并不可治。巢氏云。凡发黄而不利。心腹满者必死。诊其脉沉细者亦死。又有百日半岁小儿。非伤寒温病。而有微黄者。亦是脾胃热。忌不可灸也。灸之则热甚。此是将息过度所为。衣当薄。数与除热粉散。粉之自愈。不得妄与汤药及灸。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肌散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或得之伤寒。或得之时气。或得之风温。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致也。利其小便则愈。

升麻汤 治小儿发黄。

升麻 黄芩去黑心 山茵陈 柴胡去苗 瓜蒂 知母 蓝叶各一两 山栀子仁一两一分 大黄锉炒 石膏捣碎各一两半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 羚羊角镑三分 右粗捣筛。三四岁儿每服一钱。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早辰午后近夜各一服。量儿大小加减。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

麻黄去节 连翘 甘草炙 生姜 赤小豆各二两 杏仁四十一个 生梓白皮锉二两 大北枣一十二个 右口□父咀。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桑白皮汤 治小儿发黄。

桑根白皮锉 麻黄去根节汤煮掠沫 秦艽去苗土各一分 大黄锉炒半两 右粗捣筛。每一钱。水七分。牛乳一合。同煎至五分。去滓。分温食前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

茵陈汤 治小儿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头颈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此为瘀热在里。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满者并皆治之。

山茵陈 栀子仁 川大黄 右等分。口□父咀。水煎。加减服。日进三服。小儿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随小便中去也。

栀子檗皮 治小儿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仁十五个 甘草一两炙 黄檗二两 右口□父咀。白水煎。加减服。

三黄汤 治小儿天行发黄。心腹胀急。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山栀子仁三分 右粗捣筛。三四岁儿。每服一钱。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取利为度。

瓜蒂散 治小儿伤寒发黄。

栝蒌根饮 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

用生栝蒌根。捣取汁二大合。入蜜一大匙。和令匀。火暖分为三服。

治小儿伤寒发黄方。

用土瓜根。捣汁三合。服之。又方用韭菜根。捣汁澄清。取如大豆许。沥儿鼻中。即出黄水。病瘥。又方用青麦。捣汁服之。

治小儿四岁发黄。出本草

生捣正瓜。绞汁三合。与饮。不过三饮已足。

茵陈汤 治小儿发黄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陈 山栀子各一两 川大黄 芒硝 寒水石 木通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一钱。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伤暑附论

凡大人小儿。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忌与冷水。得冷即与暑相击而死。当以帕子或布巾。蘸热汤。熨脐腹间。暖即瘥。频用热汤。或怀抱小儿。道途中无觅汤处。即掏热土于脐上。仍拨开小窝子。尿于中。当日处稍热。可代汤熨之。良久嚼大姜一块。以水咽下。续用解暑药。黄龙丸、五苓散、白虎汤随证用之。

枇杷叶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度。脾胃伤冷。饮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乾烦热。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泻。

枇杷叶去毛尖 陈橘皮去白 丁香各半两 香薷三分去土梗 厚朴四两姜制 麦门冬去心焙 乾木瓜 白茅根 甘草炙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作细末。烦躁引饮。用新汲水调下。不计时候。三岁以上。分作三服。一方加百药煎。

清膈饮子 治小儿伏暑呕吐。

香薷 淡竹叶去枝节各一两 白茯苓 人参去芦 檀香 半夏麴各半两 甘草炙半两 白粳米一合 右口□父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生姜一片。煎至一半。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与之。

香薷丸 治大人小儿伤寒、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乾舌苦。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

香薷去土一两 白茯神去木半两 乾木瓜 紫苏茎叶并用去粗根各一两 丁香 藿香叶去土 甘草炙锉 檀香锉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服半丸。不计时候。

家传异功丸 消暑生津治渴。

泽泻一两二钱 猪苓汤浸去皮三分 官桂半两减半 茯苓三分 白术半两 人参半两去芦 辰砂半两另研 右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或夏月走路轿里。含化免吃水妙。若小儿夏月心热。烦渴引饮。煎灯草竹叶汤化。遇渴投之止。

治小儿中热。面赤。身如火热。或眼赤。

当归二钱 马牙硝 郁金三枚用皂角水煮乾各一分 甘草一分 右为细末。研一字或半钱。冷水调下。

治小儿中暑吐利。

用白蒺藜苗。研汁服。

治中暑闷绝。宜急扛在阴处。切忌不可饮冷水。急取大蒜。及路中日晒热土。同研。新水调。去滓灌服。

香薷散 治身热恶寒。头痛。或往来寒热如疟。烦燥渴甚。呕吐背寒。面垢。洩泻。昏闷。脉伏。宜用香薷散。每服二钱。水一盏。茵陈车前各加茎。煎热服。呕吐加茯苓、藿香、木瓜。洩泻加乌梅、陈米。热泻加黄连。每服各加少许。一方右为末。用灯心车前子同煎。吐泻加茵陈。生姜汁调服。其效如神。

又方

用五苓散、平胃散合和。紫苏叶乌梅煎汤下。

五苓散 治冒暑伏热。吐泻烦渴。阴阳不分。表里未解。伤风受湿。并宜服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赤茯苓 官桂 木通 山茵陈 天花粉 瞿麦 右为散。用灯心车前子同煎。如热甚加小柴胡汤。去官桂。各味等分。煎吃。

消暑丸 治中暑烦闷。呕吐多痰。

大半夏四两醋煮 白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 右为末。姜汁煮糊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温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