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 婴孩门 总论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 婴孩门 总论·

卷三百五十八 婴孩门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 婴孩门 总论

夫医之道诚为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理。宁医十丈夫莫医一妇人何也。丈夫者营卫气壮。妇人血脉相冲。兼产难治。千金云。妇人之病。比男子十倍难疗。宁医十妇人莫医一老人何也。妇人者气血尚盛。老人元阳枯竭。气血皆衰。故老人为难治。宁医十老人莫医一不语小儿何也。老人虽元阳枯竭。气血皆衰。疼痛即能言。小儿不能言。精神尤未备。骨肉尤未坚。形声尤未正。脉息尤未全。所以难治者。语不能问其得病之由。脉不能诊其必然之理。故黄帝云。若吾不能察其幼小也。宝鉴云。冠壮易明。幼童难治。活幼论危氏得效方云。尝谓木有根莇。水则有源。根莇盛则枝叶畅茂。源深则其流必长。小儿禀父母元气而生成。元气盛则肌肤充实。惊疳积热无由而生。风寒暑湿略病即愈。元气虚则体质怯弱。诸证易生。所患轻则药能调治。所患重则可治者鲜。故试晬之后。或不能言。或不能行。或手拳不展。或发不生。斯犹可治。甚则初生之时。脐风撮口吊肠等证。锁肚重舌。无声舌焦。遍体青黑。如此病状。非急疗则百无一活。若其余诸病不一。治之之道。当观形察色听声切脉。观形则先观其眼。若两眼无精光。黑睛不运转。目睫无锋芒。如鱼眼猫眼者不治。或神藏于内而外若昏困。神气不悦。则岂无再活之理。察色者。若面目俱青。眼睛窜视。此为惊邪入肝。面红颊赤。惕恐夜啼。则惊邪入心。面青恶叫。啮奶咬牙。乃惊邪入肾。面色淡白。喘息气乏。则惊邪入肺。面黄呕吐不食。虚汗多睡。乃惊邪入脾。皆随其状而治之。听声。则睡中惊啼。声浮者易治。声沈不响者难痊。或声如鸦中弹者不治。至于切脉。虚则细而迟。实则洪而数。次当看纹候。男左女右手辨之。从虎口内至第一节是风关。第二节是气关。第三节是命关。第一节风关。赤纹乃飞禽内外惊。赤纹微乃火惊。黑则水惊兼打扑惊。青色乃天雷四足惊。内隐青纹微屈。则是急风候。纹弯乃停食候。第二节气关。紫色纹是惊疳。青色纹乃疳传肝经。白则疳传肺经。若黄色乃传脾经。黑色难安。第三节命关。青黑纹现。三关通度。斜归指甲则不治。至于惊疳积热四证。惊者。虚惕怔忪。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积渐生风。其证有冷热虚实。冷则燥之。热则凉之。虚则温之。实则利之。是为活法。急惊之候。通关截风定搐去痰。其热尚作。则当下之。一泄已后。急须和胃镇心。不可过用寒凉等剂。其或口中出血。两足摆跳。腹肚搐动。摸体寻衣。神昏气促。喷药不下。通关不嚏。心中痛绝。忽大叫者难愈。慢惊之候。宜于生胃气药。和以截风定搐。不可太燥。其或四肢厥冷。吐泻加嗽。面黯唇惨。胃痛鸦声。口生白疮。发直摇头。喘急涎鸣。口眼手足一边牵引者难愈。慢脾十救一二。只当生胃回阳。如太冲脉在则取百会穴。多灸之。若身冷粘汗直卧如尸。喘嗽头软。大小便不禁。虚痰上攻。呼吸气粗。脉来浮数。是谓阴盛强阳。错认阳气已复。直与峻药下痰。痰随气下。人以医杀咎之。此则覆灯将绝之证。虽不药亦无生意矣。又有喉中痰涎。声如拽锯。一两日间。闭目不开。此为虚痰。保养其气。勿遽下痰。亦未可保。苏合香白丸子辈姑与之。痉病发癵天□□钓。亦风之种类。举身僵仆。有汗不恶寒。手足冷。口噤为柔痉。无汗恶寒身反张。咬啮为刚痉。得之未易施治。诸癵八证。马癵张口摇头。马鸣反折。羊癵喜扬吐舌。犬癵手屈两足拳挛。鸡癵摇头反折。并属阳。猪癵口吐涎沫。振目视人。牛癵目视腹胀。鸟癵唇口撮聚。手足俱摇。蛇癵身软头举。吐舌视人。并属阴。治法须辨其冷热。顺气平血。豁痰除风。其或目睛不转。口噤无声。唇面青黑。肚胀不乳。身热下血。厥逆吐利。汗出壮热不止。体软不睡。眼生白瘴。不治之候。天□□钓者壮热翻眼。手足搐掣。如鱼之上钩。皆由乳母过食热毒。遄复乳儿兼挟风邪所致。但当解利风热。则应手而愈。惊风诸证。有不可治者。总而论之。项筋无力。鱼口气粗。啮齿咬人。泻下如瘀血。手足搐搦不停。目似开不开。身软口噤不食。木舌乾涩。反张。脊强。顖陷不动。啼不作声。冷汗如雨。慢脾。灸不醒。视物不转睛。眼上赤脉。虽卢扁复生。亦无如之何。若疳候。儿童二十岁已下为疳。二十岁以上为痨。痨与疳皆气血虚惫。脏腑受伤。故有肝心脾肺肾五疳。外有蛔疳。脊疳。脑疳。乾疳。疳渴。疳泻。疳痢。肿胀疳痨。无辜疳。丁奚。哺露。治之各有方。其病多因乳哺失常。肠胃停滞。或妄服吐下药。津液内竭而得之。故其为候。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乾。口淡唇白。两眼昏烂。揉鼻挦眉。脊耸体黄。斗甲咬牙。焦渴自汗。漩白泻酸。肚胀肠鸣。癖结潮热。或身多疮疥。酷嗜瓜果。咸酸。炭米。泥土。多饮水者。皆其证也。惟肾疳害人最速者。盖肾虚受邪热。疳气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初作口气次第齿黑。盛则龈烂热血迸出。甚则齿脱。宜急治之。纵得全活。齿不复生。其余诸疳。如或饮水不止。滑泄不休。舌上黯黑。目睛青筋。眼角黑气。小便如乳。牙黑骨枯。脱肛。咳逆气促。身上粟生斑黑。唇白腹高。人中平满。抱着手足垂亸无力。衬着脚心。全不知疼。身体变冷。为五绝。积者。面目浮黄。肚紧胀痛。覆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肠秘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秽。皆其证也。其或面黑泻黑。肚肠泄下不止。气粗身必有疮。瘦弱柔软。亦莫能疗。热之为病。有实有虚。实者两脸深红。唇口红紫。燥渴焦烦。大小便难。啼叫无时。身发极热。虚者面色青白。恍惚微潮。口中清冷。泄泻虚汗。或乍冷乍温。上壅下利。水谷不分。乃冷热不调。外有十证。热者潮热如疟。风热不减。乳食积热多吐。伤寒脚手冷。耳鼻脚梢手指尖冷。乃麻疹之证。唇汗口珠。乃变蒸候也。多泻多渴。疳之为热。面青脉大。惊热的矣。脾痛啼声不息。瘅毒了然。目闭面如丹。胎中全不受热。诸吐乳食不化。面色黑。随食随吐。通身冷则为不治。诸泻日久不宜紧涩之药卒止。先须调气和中。若洞泻不止。乳食不进。无有愈期。汗多舌出。唇红眼闭。摇头气粗。两胁动。口生血疮。吐泻得之。名曰胃烂。夭亡转盼。至于八痢。则有鱼口。噤口。五色。脱肛。脏毒。脾毒。冷积。疳痢。无非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脐腹急痛。日夜无度。治之须究其因。先以去积宽肠通气之剂。续为之断下。鲜有不愈。其或所下如鱼肠血水。壮热烦渴。不食自汗。小便不利。未知有瘳。一疮疹一证。乃表虚里实。其根于脏腑。所患之重。麻疹表实里虚。其根于皮肤。所患之轻。不治亦自愈。至若痘疹。多因时令不正。气候转染。加之外感风寒。内积邪热而得。大抵与伤寒相类。发热烦燥。脸赤唇红。身疼头痛。耳鼻脚梢手中指俱冷。喷嚏呵欠。喘嗽痰涎。或乍寒乍热。疑似之间。当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及见心胸间细点如粟起为真。首尾不可汗不宜温凉之剂。解毒和中安表。大要如□□包人作笼炊样。务得松耳。其或热极生风。或发惊搐。但当清心散风。切不可投冷惊之药及灼艾。盖灼则火助热炽。投冷惊药则毒气内伏反为大害。仍忌诸般臭秽煎炒油烟。父母行房。梳头等。触犯未发而触。则毒气入心。闷乱而死。已发而触。则疮痛如割。以至黑烂。切宜禁戒。仍烧带诸香。及打醋炭。喷胡荽酒于遍房以辟秽浊之气。却不可以田舍儿不忌无恙为常法。病此者多不服药岂知未发已发则合解散。正发则合活气血。若依此非惟出疏。亦易乾歛。仍免后虑。若不依此。则邪盛疮密。收亦费力。余毒为患。致生痈疽疥痨。赤眼咽喉口疮之疾。至于善恶之证。犹当细认。如善证则乳食如常。大便或一日一次。或两日一次通者。只须用和。不冷不热之药自保十全。如恶证则春夏属阳为顺。秋冬为逆。冬月寒肾水得时。多归于肾。或先如疟后发渴。其疮色如黯血。此肾证也。不治。春脓□□包为金克木。夏黑陷为水克火。秋斑子为火克金。冬疹子为土克水并逆。鼻有黑气或舌黑。疮已出而谵语燥渴。小便涩。泄泻。不入食。疮成饼。塌黯惨不发。其声焦哑。两眼闭而黑睛蒙昧。面肿鼻陷。目闭频啮齿。头面肿硬。胸高而突。以上证状。均不可治。外此至于风寒暑湿之感。与大人无异。治之法。特剂量差少耳。杂证则随方备治。

辨形色附论

全婴方论云。夫婴儿未能言。有病固难治也。唯察形色而已。盖形有五。色应其五脏。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脏心脾肝肺肾。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是五脏所主。人蕴其内。必形于外。故小儿有病先见于面部也。如形病不相应者。更切脉听声。

分五脏五色。应面部形骸左颊属肝。东方之应。其位居左。脉诀云。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右颊属肺。西方之应。其位居右。脉诀云。兑为八卦地。金属五行牵。额上属心。南方之应。火性炎上。脉诀云。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鼻上属脾。中央之应。其位居中。脉诀云。旺时随四季。自于土为根。下颏属肾。北方之应。水性润下。脉诀云。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疑。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素问云。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又云。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钱氏云。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鼻上为脾。下颏为肾。赤者热随证治之。

定四季色。各归部位验病。春色。左颊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夏色。额上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秋色。右颊微白者平。深白者病。黑赤色者绝。冬色。下颏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季色。鼻上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季色者。四季月各其十八日。土旺脾。

分五脏面部病证额上心证。赤色者心经有风热。主心躁惊悸。睡卧不安。青黑色心中有邪。主惊风腹疼。宝鉴云。心乃中邪。手瘈痵而啼叫。青黑甚则心腹疼。微黄色皮乾燥。主盗汗。头发乾黄燥主惊疳。骨热微渴。王氏云。毛发黄必时复发热故也。左脸肝证。赤色身热拘急。肝风热也。青黑主惊。或腹痛。浅赤潮热心躁。有一等小儿。夜间潮热。日中面脸不赤。必唇红乾燥。恐验不真。兼诊脉。紧数。右脸肺证。赤色身热。浅色潮热。或大便坚而气粗壅嗽。青白色主咳嗽恶心。青色主风入肺。时时嗽。青黑主惊风欲发。或腹疼盘肠内吊。鼻上脾证。赤色身热。不思饮食。深黄色小便不通。鼻孔乾燥。气粗主衄血。鼻孔乾燥不气粗是肺热。夜间多哭。鼻上淡白色。主泄泻食不化。王氏云。鼻青主吐奶。鼻口乾燥主大小便不利。下颏肾证。赤色主里有热。则水道不利。令小便不通。

分面部杂病证面目证。青色惊。肝风热。赤色心肝热。主烦躁风热。黄色主脾积口臭。不食。目鲜主惊。目眨肝风热主惊。目疱浮肿。主久嗽恶心。如不嗽主疳食积。夏秋大便不调。春冬主骨热。或时腹痛。亦主夜起。王氏云。两目疱肿。早晚面浮。是脾受积。目睛黄赤主早晚发热。两目深沉色微黑。眼睛微赤。主耳聋聍耳。是疳气攻肾。眼尾有细碎红纹。主惊风内吊。已上四证。王氏云。眼蒙眬。主肝热。多变雀目。其状黑睛外如金线缘是也。灵秘云。盛热眼蒙眬。又曰睛黄。脏腑有积。宝鉴云。青在两眼是惊欲发。在左上必多惊悸。右上风入肺为嗽。脉要云。目赤偏多怒。孙真人云。揩拭眉眼是欲生风。印堂证青黑色主腹疼夜啼。如伤风主头疼。不伤寒主久痢。灵秘云。痢候眉头皱。王氏云。眉心中淡。白色主泄泻。粪白食物不化。人中证。宝鉴云。人中左右两边黄。主伤食。人中下青。主乳不化。便青唇口证。唇白主吐涎呕逆。亦主吐血便血。唇红赤乾燥而皱者主渴。唇红赤不皱主口臭大便不通。夜间心躁不睡。红乾而燥主热。王氏云。口臭唇黄脾受积。后必发肿。亦主夜起。粪白不化。又云。唇红口紫吐涎主虫痛。飞仙论云。唇口紫不吐涎是积痛。千金云。唇缬赤主心热口舌生疮。至圣诀云。唇红赤主衄血。唇白亦然。唇口动主惊热。灵秘云。口滴清水欲生重舌。又主口疮。有一等小儿。脾冷流涎。下颈常湿。名滞颐。不在此条。钱氏云。口频撮气不和。益黄散。又云血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孙真人云。唇青主脾寒。或时肚疼。乳食减少。舌上证。舌乾舌黑舌燥舌胎黄舌赤肿主大便不通。设或通利大便必焦黄。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极热阳毒也。舌上生疮。心脾热。舌卷主惊。有久泻痢。舌黑必润。不可认为热。盖久痢上焦虚。久泻舌黑者多死不治。气噎证。气噎不通。必主惊候。灵秘云。噎久须知死。叹气、哽气、下气、频呵欠、主惊。两耳证。王氏云。耳前微赤主耳聋。微黄主肾惊。睡中咬牙耳轮乾燥黑。主疳骨蒸热。

分面色相兼病证。面青淡白主恶心。不食惊泻。面青白主吐泻。灵秘云。主惊风欲发。又云。面青唇白主躽身哭。脾受邪。王氏云。面青唇白主吐奶不化胃冷。难经云。外证。面白喜嚏。悲愁不乐只欲哭。面青黑色。吐沫者虫痛。不吐沫者食积痛。亦主惊。灵秘云。主天吊风。面青通身热发躁。多变痢疾。面青有汗。口内气热。必发吊痛。面黄夜卧盗汗。面青黑或时吐沫者客忤。面青脸赤主壮热惊搐。面青白黑往来不定。主心腹痛发渴无时。宝鉴云。脸赤面黄白主心疳壮热。千金云。面赤目黄主小便不禁。通真子云。面青筋急或多嗔闭目。唯思不见人。面红赤色。主伤寒发热。心躁不安。若眼鲜欲惊发狂。灵秘云。主身热伤风。又云。面红变易主惊搐。通真子云。面赤心烦仍喜笑。面黄脸赤主伤寒。潮热惊搐睡卧不安。如肉内微微赤者。主疳食潮热。钱氏云。疳面黄脸赤身壮热。安神丸主之。面黄白色。生疳积大便不调。夜起食不消。呕逆。灵秘云。面黄白主脾肺有积。通真子云。面色痿黄泻痢无时。钱氏云。面胱白气弱腹肚疼痛。不思乳食。面目皆黄是脾热曰黄疸。宝鉴云。黄疸皆因胃热为。钱氏云。此证多于大病之后。不因病及身微黄者。胃热面黄。肚大脾疳。初生婴儿。身黄胎疸。头面青筋见者。将欲发惊。自热必作搐。自吐必肚疼。若头面大小青筋如线绳透起者急治。不尔便搐搐。则进退难差。非时弄色。面色不定谓之弄色。面色非时变易不定者。是胎风有惊。亦主客忤。面色或青或白或黑不定者。心腹疼痛。钱氏论云。目赤兼青欲发搐。目直而射。身反折强直者。生惊咬牙。甚者发惊。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虫痛昏睡。喜嚏喷者。将发疮疹。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吐泻乳食不化也。不可下之。吐沫及痰。白沫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满热。久则虚。泻黄红赤黑皆热。泻青白谷不化皆冷。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身热饮水者热在内。先发脓□□包后发疹子者逆。口噤不止则失音。迟声亦同。长大不行。行则脚抽。齿长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血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尿深黄色。久则尿血。小便不通。久胀满。当利小便。洗浴拭脐不乾。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吐痰涎。热者下之。吐痰涎冷者温之。先发脓□□包后发疹子者顺。先发水□□包后发疹子者逆。先发脓□□包后发水□□包。多者顺少者逆。先水□□包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顺。先疹子后斑子者顺。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胎实面红目黑。睛多者喜笑。胎怯面黄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凡病先虚或下之。合下者先实其母然后下之。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大喜后食乳食多成惊癵。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泻。心痛吐水者虫痛。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吐水不心痛者胃冷。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泽者死。呵欠面青色者惊风。呵欠面黄色者脾虚惊。呵欠多者内热。呵欠气热者伤风。热证疏利或解化后。无虚证勿温补。补则热必随生。

小儿面部气色

五脏五色本位 心主红。脾主黄。肺主白。肝主青。肾主黑。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本生相侵 心气侵黄。脾气侵白。肺气侵黑。肾气侵青。肝气侵红。

五脏生本相临 心气临青。脾气临红。肺气临黄。肾气临白。肝气临黑。

五脏胜复相交 白色交心。黑色交脾。青色交肺。红色交肾。黄色交肝。

五脏受敌克入 黑色入心。青色入脾。红色入肺。黄色入肾。白色入肝。

五脏畏爱 肺本辛金畏丁火。爱己土。肾本癸水畏己土。爱辛金。肝本乙木畏辛金。爱癸水。心本丁火。畏癸水。爱乙木。脾本己土。畏乙木。爱丁火。

五脏子母生成 肺(脾母肾子)。肾(肺母肝子)。肝(肾母心子)。心(肝母脾子)。脾(心母肺子)。

分定五位所属

肝脏部位 风池与正眉气池泡。眦头上下眨动处。太阳及太阴。连及山根。皆属肝之部位。

心脏部位 颐面脸颊。心火所属。气池之下。法令之傍。食仓之上。高骨取之。一寸二分。皆属心之部位。

脾脏部位 承浆之上。人中之下。法令之内。食仓之傍。其合即唇。其开即口。合则属脾。开则属心。四方二寸四分。撮动之所。皆脾之部位。

肺脏部位 准头至山根。两孔并中梁。皆头直下平上。寿上里外通息。皆属肺之部位。

肾脏部位 耳花及轮廓。文台山林。颐发际兼地角。四维如海岸。皆属肾之部位。

面部色证 额(青惊红热)。印堂(青惊。红惊热。白无病)。年上(准头近里名年上黄吐痢。赤吐痢)。颧(红热)。脸(赤伤寒)。两眉(红夜啼燥热)。风池(红热多啼。黄吐逆)。金匮(青惊)。人中(黑腹痛虫动。点点黑。吐痢)。腮(红紫痰气。青惊)。承浆(黄吐青惊)。正口(常红无病。乾燥脾热肾虚)。两眼(黑睛黄伤寒。白睛黄积赤心热。淡红心虚热。青肝热)。危证(目无睛光。瞳人不活。眼上膜。赤脉贯瞳)。太阳(红血淋。青惊)。两颧(两纹青。第二惊。左青惊。赤伤寒。右青惊。红惊。青恶危证)。已上大抵红赤则热。青则惊。黄积或吐痢。黑色非疝则危证也。

面部五色 面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黄脾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黑肾之病。

附五脏受病

肝脏受病 惊风发际白(自发际下至丞相印。其色浅白。为肝受惊)。受积食仓黄(自食仓至耳前。色黄。为肝受积)。面青为冷候(面青匀黑。为肝受冷)。眉赤热为殃(正眉赤色为肝受热)。

心脏受病 心惊看鼻梁(自眉心至鼻梁赤。为心惊生风恶候)。积候起太阳(太阳穴虚。心受积也)。热多面颊赤(面颊赤色。为心受热也)。冷则目无光(太阳目无光为心受冷也)。

脾脏受病 脾惊发际白(发际色微白。为脾受惊也)。有积口唇黄(口唇黄色为脾受积也)。冷则眉心白(中岳白。为脾受冷也)。热则太阳当(太阳白为脾受热也)。

肺脏受病 发鬓赤为惊(鬓色赤为肺受惊也)。发际赤为症(发际色赤为肺受症积也)。冷在人中见(人中随四季见色。或青或白。为肺伤寒冷)。热须面颊青(面颊色青白。为肺受热候也)。

肾脏受病 惊入耳前黄(耳前穴黄。为肾受惊也)。眼沉积所伤(眼泡深沉为肾受积也)。冷观额上紫(额上色紫。为冷人肾也)。热变食仓光(食仓色赤。为肾有热也)。

面上诸候察形歌

痢候眉头皱。惊风面脸红。渴来唇带赤。热盛眼蒙眬。

山根若见有此青。此则名为两度惊。赤黑因兼时吐泻。红汗多啼夜不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一度虚惊易审量。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声色乳为伤。

右边青脉不妨多。有则频惊叹奈何。红赤为风抽眼目。青黑三朝命不过。小儿初诞月。腹痛两眉频。病号盘肠气。时时哭又惺(翻眼仰头者天吊。腰脚曲者。内□□钓也)。

小儿初诞月。肢体瘦形骸。头发毛稀少。元因鬼疰胎。

外八片锦

眼上赤脉定难量。数内之中一不祥。或有乱纹铺目下。更加赤脉解瞳光(赤脉贯瞳人。乃恶候也)。顖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须也不中。忽陷成坑如盏足。七日之内命必终。鼻乾黑燥渴难分。面黑青时命不存。肚大青筋无死候。只恐连心直大纹。目多直视白睛黄。声细牙疼不可当。更兼看物腾腾慢。不久应须命也亡。指甲青时黑又多。恶瘦唇青怎奈何。忽作鸦声心气急。此时应不免沉疴。虚舌出口软无妨。气急唇青命即亡。叩齿医人难定死。声孤鱼口谩堤防。蛔虫出则有三般。口鼻之中出不欢。或若白虫兼黑色。灵方任选命须□□弃。脚手生疮痛不常。下气频频更滑肠。气喘汗流身不热。手拿胸膈命遭殃。

已上八候。病中犯得一证者。危恶之候也。

内八片锦

红黄安静体则宁。如逢红黑便须惊。更兼红乱煎人甚。转下除惊药有灵。赤段轻微是外惊。若如米粒热非轻。红散多因喜怒乳。搐搦将来岂得平。忽逢相间有其青。看看立便有风生。红青竞碎风将起。不见风疳气隔澄。乱投汤药紫兼青。急急医持命免倾。若如净紫体还热。须知五脏有风生。黑轻可治死还生。红赤伤寒痰疾停。赤青已受脾风了。青黑脾风作慢惊。紫细红曾六畜惊。紫赤相兼则疳成。紫若一同如米粒。夹食伤寒事可听。紫散风传脾脏问。紫青多渴即风癵。隐隐紫深难治疗。去风痰毒命须还。红赤连兮赤若轻。必然乳母不相应。有时两手俱无见。定知冲犯恶神明。

已上歌诀无形。但观五色。浮沉长短。可定死生。

小儿面部气色总观

五位总作。流波泛淀。隔窗照蓝。青色者。惊积不散。欲发风候。其神彩观觑不稳。上上下下。证变风生。

五位总作。闪烁焰射。丹炉映火。红色者。痰积壅盛。惊悸增进。其神形视物不定。恍恍惚惚。候变惊速。

五位总作。混衮泥浆。衣传土墙。黄色者。食积症伤。欲作疳候。或痞癖有之。其神看顾散漫。昏昏沉沈。其候寒热潮发。饮食不欣。气粗短满。困倦喜睡。呕哕泻痢皆有之。

五位总作。濈濈浮虚。野露入谷。白色者。肺气不利。大肠滑泄。水谷不分。欲作吐利。其眸凝浊。失其精神。蒙蒙眬眬。性情不有。光滑全无。五脏少实。百脉多虚。或吐利之后。有失调补。

五位总作。漫漫黯黯。尘灰弥覆。黑色者。传不顺证。变即逆候。表里有亏。脏腑欲绝。其血不荣。其气不卫。失序经络。流注凝滞。于脉为疾危恶。其神昏冒。沉沉默默者。为人不久。

虎口三关指掌

虎口。叉手处是也(三关。第二指侧三节是也)。

风关。第一节寅位。气关。第二节卯位。命关。第三节辰位。

夫三关者。正谓男左女右手。第二食指三节也。头节为命关。次节为气关。下节为风关。后歌所谓寅赤者。正谓下节属寅位。中节属卯位。上节属辰位也。又谓上青者即第一节青也。下黑者即第三节黑也。非谓寸关尺也。

活幼口议诗

小儿初生一块血。也无形证也无脉。有惊须知是胎惊。有热须知是胎热。小儿生下一月余。有病如何为分别。男左女右虎口看。若是紫纹胎惊热。青色受胎气不全。亦有惊积多搐掣。赤色必因数日前。有惊因跌蹼嗔颠。孩儿一岁至三岁。虎口脉内看两边。若过一关长一米。定是惊风传候起。半寸病因是惊传。先须用药镇心里。若过第二第三节。并同惊积一般说。似出不出隐隐纹。此乃惊传脾脏结。若还紫色难医疗。青色其惊入脾窍。此病呼作慢脾风。好手医人急须疗。或红颜色便心宽。用药之时立见安。脉过三关连指面。孩童死候立须见。不拘颜色白与红。十死一生休怨叹。

虎口乱纹多。因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不乱泻相和。青即慢惊发。入掌内吊多。三关若通过。此疾必沉疴。脉候若深青。情知四足惊。赤因水火得。红色是人惊。曲反风热盛。纹弯食上停。但看叉手处。方可辨真形。青色大小曲。人惊并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飞禽扑。紫色大小曲。伤米面鱼肉。黑色大小曲。脾风微作搐。

三关诗

左有红纹似线形。定知发热又兼惊。右有红纹如左样。脾伤惊积一齐生。纹头若似三叉样。肺热风痰夜有声。青赤应是伤寒候。只见空红定泻生。

命关上辰位。气关中卯位。风关下寅位。

寅赤因惊积在心。口乾发渴即呻吟。若逢中赤还须解。不解之时命必沉。寅黑须知肾脏传。中关黑色病缠绵。水惊人惊相夹杂。目反直视有痰涎。上青肝脏本传留。目闭身疼四肢柔。一则冷邪侵胃气。中青胃逆几时休。下青惊是再惊来。用药追风可免灾。上下若青唇又白。四肢逆冷葬泉台。上赤由兼黑脉沉。或凉或热粪多青。上下一同烦渴热。更兼尿赤解方醒。下黑赤脉共同随。气粗下泄病须知。渐变慢脾风证候。心虚体热早求医。赤传辰位亦相通。大便秘结热兼风。上下若逢烦热燥。小便赤色热来攻。不黑须红定是惊。但宣惊积自安平。上下若逢因打跌。热来眼闭没心情。

三关纹色形状

鱼刺形主初惊。

在风关主壮热吐痢。在气关主初惊风。在命关极难治。

悬针形主泻痢。

在风关主伤冷。在气关泻传。主惊风。在命关传慢脾极候。

水字形主肝惊。

在风关主痰嗽虚损。在气关发惊喘哽。在命关困不治。

乙字形又名曲形主食惊。

在风关主食伤吐痢。在气关传变。为肝刑于脾。在命关困不治。

走蛇形主内虚外实。

在风关主病积。在气关主劳带惊。在命关不治。

来蛇形主外实内虚。

在风关主病积。在气关主劳带惊。在命关不治。

蛇中倦形内外俱虚。

在风关主病积。在气关主劳带惊。在命关不治。

弓形环形主疳积。

在风关热吃。主吐逆疳。在气关疳极羸瘦。在命关不治。

乱纹样主虫痛。

在风关主虫积。食生物。在气关虫咬心痛。在命关痛热难治。

珠形死候。此形不拘三关。见者皆死候。

三关指纹要诀

末关命门。中关气候。初关风候。

流珠形主膈热。三焦不和。气不调顺。饮食欲吐。或泻作热。或肠鸣自利。烦燥啼哭。

环珠形主气不和。脾胃虚弱。饮食伤滞。心腹膨满。作热夹食。虚烦懒闷。

枪形者主邪热。痰盛生风。神情恍惚。睡不安稳。欲发搐搦。惊风传授。

鱼骨形主惊风痰热。证候已定。可以截风化痰。利惊退热。不作诸恶候。若已传过。必作他证。

水字形主惊积食积。膈热烦躁。心神迷闷。夜啼。三焦不顺。痰涎壅盛。涎潮口禁。渐加搐搦。

针形主心肺受热。热极生风。惊悸烦闷。沉沉默默。不食神困。四肢垂亸。及惊风暴发。痰涎壅盛。搐搦等候。

透关射指面。主惊风痰热四证。皆聚停在胸膈不能散。其候所受虽重。证顺亦可治。

透关射甲主惊风恶候。受惊传入经络。风热发生。并入八候。虚痰不下。危急恶证。难可疗治。

黄色无形者。即安乐脉也。红若无形者。安宁脉。有前件形者即病之脉。次第而变。初作一点子。气关多红脉。至于风关。其色方变紫色。病已传过。青色已受之。极黑色其病危急。纯黑分明。不可疗治。三岁已上。病重危急。指甲口鼻多作黑色。盖儿脉绝神困。证候恶逆。

流珠只一点子红色。环珠其形差大。长珠其形圆长。以上非谓圈子。总皆红脉贯气之如此。来蛇即是长珠。散一头大一头尖。去蛇亦如此。乃分其上下。故曰来去。角弓反张分其里外。向里为顺。向外为逆。枪形直上。鱼骨分开。水字即三脉并形。针行即过关一二粒米许。射甲命脉外透。射指命脉曲里。一十三位。悉有轻重。元由一气。自微至著。从渐至总。轻重参详。有云五色者。曰红黄紫青黑。由其病盛。色能加变。又传加进。即越黄红之色。红盛作紫。又有红紫之色。紫盛作青纹。又有青紫色之色。青盛作黑。又有青黑之色。至于纯黑之色。不可治矣。

虎口手纹脉诀

夫脉者血气之先也。有血气则有脉。然小儿初生至于五岁。血气未定。呼吸至数。大过必辩虎口色脉。参合三部脉法。方可察其病之善恶也。男以左手。女以右手观之。其色赤者。主心惊。颜容憔悴。壮热多啼。睡中频惊。眼视直。少精神。其色黑者。主痰毒积冷。在脾与肺。咳嗽重者。又加气喘。其色青者。肝家受气。涎热壅。合眼如醉。久则变慢惊风也。其脉上出者。主疳气逆。食乳知积。吐逆。其脉缩。见入内至虎口者。主食乳不消化。赤白痢泄泻。脉红可疗。面唇黑冷逡巡死。青色难治。夜多涎嗽。及主天吊风寒。目带上搐搦。或热或冷。面白肺风。咽喉破而无声。面赤生疮癣。其脉纹弯者。主冷乳在脾。宿食积滞。忽热忽冷。及脾寒变成疟疾。如青弯过第二节者。有难消瘀水在脾。腹肚虚胀。小便难出。大便积冷。与脾虚药服之。如黑弯过三关者。饭食不化。吃水之时。更加呕吐。肚大青筋。蛔虫频出。急与安脾胃药服之。迟即死也。其外曲脉者主因惊而受风邪。或即吐泻。如疗之迟。脉过第三节。变成慢惊必死也。其里曲脉者。主伤热。身体壮热。头痛。多啼哭不睡。时时咬人只在其中节。风热灌于心脏而眼赤。与凉风药治之。其脉过第一节可治。过第二节为难治。过第三节为靠甲。名曰绝脉。不拘颜色。俱死证也。如纹紫色白日死。如青色黑色夜死。

指脉纹色样

深青色主惊悸。浅青主便青肚痛。青黑主惊搐内吊。

红赤色主惊热。浅红主下痢腹痛。如不痢主吐泻不食。

深紫色主惊哭。浅紫主烦渴。纹弯主伤乳。不吐即泻。

脉纹透起指面者。必发热。惊卧不安。不热则受病日深。不久必变风搐。若指纹生枝节者不治。或有进退。嗞煎多睡。精神不爽。指纹不见者。久必发惊。候不治。

脉指诀歌

小儿食指辩三关。男左女右一般看。皆知中初气风候。末是命关易亦难。要知虎口气纹脉。倒指分形看五色。黄红安乐五脏和。红紫依稀有损益。紫青伤食气虚烦。青黑之时证候逆。忽然纯黑在其间。好手医人心胆寒。若还直下到风关。粒米短长分两端。如枪冲直惊风至。分作支叉有数般。弓反里顺外为逆。顺逆交连病已难。叉头长短犹可救。如此医人仔细看。男儿两岁尚为婴。三岁四岁幼为名。五六次第分少长。七龆八龀渐论情。九岁为黄十稚子。有病关隔辨其因。十一癵疾号癫风。疳病还同劳病攻。痞癖定为停积候。退它潮热不相同。初看掌心中有热。便知身体热相从。肚热脚冷伤食定。脚热额热是感风。额冷脚热惊所得。疮疹发来耳后红。小儿有积宜与塌。伤寒三种解为宜。食泻之时须有积。冷泻须用与温脾。水泻且与涩脏腑。先将滞肠散与之。孩儿无事忽大叫。不是惊风是天吊。大叫气促长声粗。误食热毒闷心窍。务须解热却和脾。若将惊药真堪笑。痢疾努气眉头皱。不努不皱肠有风。冷热不调分赤白。脱肛因毒热相攻。十二种痢何为恶。禁口刮肠大不同。儿但有病不可下。不热自汗兼自泻。神困顖陷四肢冷。乾呕气虚神怯怕。吐虫面目毛焦穗。疳气潮热食不化。鼻寒咳嗽及虚痰。脉细肠鸣燥烦讶。若将有积与疏通。下了之时心生诧。孩儿实热下无妨。面赤睛红气壮强。脉大弦洪肚上热。胙腮喉痛尿如汤。屎硬腹胀胁肋满。四肢浮肿夜啼长。遍体生疮肚隐痛。下之必愈世为良。

凡看小儿初生至半晬之间。有病即与看额前。眉上发际下。以名中食三指。轻手满曲按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若三指俱热。感受寒邪。鼻塞气粗。三指俱冷。脏寒吐泻。若食中热。上热下冷。若名中指热。夹惊之候。若食指热。胸堂不宽。若名指热。乳食不和。五指梢冷。主惊。中指热伤寒。中指独冷主痘。分男左女右看之。半晬以上。方可看虎口。周晬以上看虎口。兼一指脉。若五百七十四日。变蒸满足。只与看一指脉。以食指衮转。分取三部。此三部非寸关尺也。看面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二部。寸口一指脉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大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凡儿有患。不属恶候。即不可与诊大冲之脉。其脉定生死之要会也。其证危恶。故当诊之。

验五脏气绝证

心绝 顖肿。顖陷。汗出不流。汗出如珠如油。舒舌出口。舌肿发惊。泻黑黯血。发直如麻。皮肤无血色。并死壬癸日。

肝绝 啼哭无泪。不哭下泪。爪甲青黑。眼深如陷。舌卷囊卷缩。发搐目斜。连唇口动。手如抱头之状。或脚面直。素问云。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并死庚辛日。

脾绝 人中满或黑。唇缩翻张。唇焦枯燥。唇乾紫黑。唇不盖齿。舌肿。尿血。舌缩或卷。鼻孔开张。齿噤。冷涎如油。撮口如囊。面如土色。四肢逆冷。如湿石之状。吃乳不收。泻粪赤黑。并死甲乙日。

肺绝 有病咽汤水并药食。喉中鸣。是胃管直水。不能荫肺。此证医书罕有。盖累曾有验。必死不治。目直青。解目。气喘不回。吃食多噎。嗽痰眼上。顽涎塞口。喉中鸣响。鼻乾黑燥。鼻不通。肺胀胸膈。头汗肢冷。并死丙丁日。

肾绝 面黑神昏。眼黑睛肿。目无光彩。耳轮青黄。耳轮焦枯。牙齿焦枯。疳牙齿落。发疏黄燥。肤黑皮燥。惊风咬奶。惊风戛齿。泄屁发惊。黑色绕口。并死戊己日。

五脏相克杂证 心病目黑肾克心。壬癸日绝。肝病皮黑肺克肝。庚辛日绝。脾病唇青肝克脾。甲乙日绝。肺病颊赤目肿心克肺。丙丁日绝。肾病面肿唇黄脾克肾。戊己日绝。

五软恶候 手软。脚软。颈软。背软。腰软。

五硬恶候 手硬。脚硬。颈硬。背硬。心硬。

五冷恶候 手冷。脚冷。气冷。唇冷。面冷。

五缩恶候 手缩。脚缩。舌缩。唇缩。阴缩。

五反恶候 眼反。唇反。舌反。项反。脚反。

五紧恶候 咽喉紧。唇口紧。眼梢紧。手脚紧。阴囊紧。

五陷恶候 顖门陷。太阳陷。眼轮陷。胸下陷。肩胛陷。

五肿恶候 五心肿。人中肿。舌头肿。膝胫肿。--肿。

五喘恶候 疮豆喘。惊风喘。虚肿喘。吐泻喘。下痢喘。

五盲恶候 疮豆盲。惊风盲。久渴盲。久痢盲。久泻盲。

辨表里诸证及治法

表证属阳

阳病外证。壮热烦渴。大小便秘涩。头面有汗。昏愦气粗。扬手掷足。

三阳乃足三阳。自头至足。

太阳属膀胱。其证腰脊强。头项痛。发热恶寒。乃阳证之表。

阳明属胃。其证目疼身热。鼻塞。不恶寒反恶热。自汗不寐。内实大便难。乃阳证之里。

少阳属胆。其证胸膈痛。或口苦咽喉乾目眩。往来寒热而呕。病在三阳三阴之间。

表证。发热头疼。恶风恶寒。或身体疼痛。小便清。其脉浮洪。浮紧。浮数。表虚脉浮而缓。其证自汗恶风。小便自利。明理论曰。汗出而恶风为表虚。当解肌。杨氏参苏饮。羌活散。香苏散。加乾葛。本方惺惺散。解肌汤。小柴胡汤。

表实脉浮而紧。其证无汗恶寒大热。小便赤涩。明理论曰。无汗而恶寒为表实。当表汗。杨氏解肌汤。杨氏麻黄桂枝汤加黄芩。本方青龙汤。解肌汤。惺惺散。并加麻黄。

论汗下。活人书曰。表病里和。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杨氏曰。阳证体轻。脉轻而浮于外。在脏为表。表有邪。则知阳虚而阴盛。发表之药宜温。抑阴助阳也。汤氏曰。凡小儿发热之初。急须表汗。次当发散。然后调理。要在一昼夜热退为佳。今之医者。多不用麻黄。但用惺惺散。羌活散之类。乃常法。致令失表。三五日热不除。入于经络。搏于血气。表里受邪。内外蕴热。变证蜂起。或作惊风。或成痘证。伤生性命。皆失表之过。当汗而不汗。仁斋曰。则汗血化为毒血。则热闭眩闷。昏迷言□严语。心怯气短。发燥喘满。小便多。皆血证也。当汗而误下。明理论曰。表未解而医反下之。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则为懊憹。杨氏曰。误下则内泄其真气。邪气得以深入。为痞满。为结胸。为懊憹。为衄血。张氏曰。承气入胃。阴盛乃亡。乃阴盛出外。而误投承气下之。外得寒而助邪。内受虚而损正。安得不亡。述之为妄下之戒。

里证属阴

阴病外证。脉沉而微。其证厥冷自利。烦躁无汗。身热头疼。太阴属脾。其证腹满或痛。手足温。自利不渴。咽乾腹满。时痛有积。

少阴属肾。其证口燥舌乾而渴。恶寒欲寐。不欲见光明。咽乾口燥。胃汁乾也。

厥阴属肝。其证唇青烦满。筋冷。或渴不欲食。舌卷囊缩。毒入肾也。

里证不恶寒反恶热。手足心腋下有汗。口燥胃乾。身热腹满。小便如常。大便坚硬。其脉滑实弦紧。中间数盛。此里证也。里实。脉沉而实。腹满身热。口气热。大便坚。明理论曰。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为实。法当下之。杨氏四顺清凉饮。本方解肌汤。惺惺散。并加大黄。虚者煨用。里虚而传阴证。脉沉而微细。其证自利厥冷。身清四逆。口气冷烦。燥而无汗。身热唇青。舌黑或白胎。或卷。头强额冷。手足温。面色黯淡。泻青。明理论曰。腹濡满而短气者。里邪虚也。宜温之。仁斋曰。阴病里虚。当用温热药救里。杨氏温里理中汤。厥冷甘草乾姜汤。本方实脾散。四君子汤加乾姜。重加附子。

论汗下温。活人书曰。里病表和。下之则愈。汗之则死。仁斋曰。里病体重脉重。实而不浮。其病在里属阴。谓之里有邪。则为阴虚而阳盛。是以攻里之药性宜寒。抑阳助阴也。又曰。阴病亦谓之里。阴经受邪。则成脏病。里者胃腑之主。而脏受病又深于里焉。又当助阳以救里。法当温之。是以温阴之药性宜热。助阳抑阴也。当下而失下。杨氏曰。致血气不通。是以热燥而厥深。厥者手足冷也。阳盛则厥。其脉滑数。指爪时温。当下而误汗。杨氏曰。外泄其正气。内邪乘虚而出。为言□严语。为亡阳。动经下厥上竭。至于阳厥似阴。张氏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恐阳盛而入。误以桂枝汗之。内得热以助邪。外受虚而损正。安得不死。述之为误汗者戒。

小儿诸病。惟热最多。先当辨其虚实。随证治之。

虚热。其证面色青白。身微温。口气冷。手足心不热。大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嘘气软弱。泄泻多尿。虚汗自出。叔和曰。虚热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惺惺散。猪苓汤。四君子汤。钱氏白术散。

实热。其证面赤气粗。口热燥渴。唇肿。大便难。掀揭衣被。烦啼暴叫。在表宜汗。青龙汤。解肌汤。并加麻黄。在里宜下。四顺饮。解肌汤加大黄。黄芩。麻黄。郁金。

冷热不调。其证身体乍清乍温。乍凉乍热。上盛下泄。水谷不分。杨氏败毒散加木香。本方解肌散加肉桂木香。

汗下热不除。仁斋曰。退表热宜微汗。退里热宜微利。汗下而热又在表。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及再汗下。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歛归内。其热自止。宜参苓白术散。本方实脾散。柳叔举云。若已经汗下。大热未除。恐防痘证。不可妄用凉药。

余热不除。仁斋曰。用凉药不可十分尽。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或余热不除。不足关心。但用川芎茯苓甘草白术。少用白水煎。以和胃气。收歛浮阳。累用取效。又曰。凡壮热烦躁。已用柴胡黄芩大黄解利之。其热乍轻乍进。宜用黄连。能泻心。川芎活血。赤茯苓利小便。生地黄退热。入灯心一捻。水煎服。心血一调。其热自退。

冷证。其脉沉而微迟。其证面色青白。身温冷。口气冷。大小便自利。手足冷。乳食不化。随证用药治之。

寒热往来。明理论。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乃阴阳相胜也。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于表与阳争则为寒。邪入于里与阴争则为热。邪在半表半里。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阴争为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亦半矣。审其寒热多少。知其表里邪气浅深。小柴胡汤主之。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必先散热。以苦寒为主。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平。邪气传里。甘以缓之。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半夏味苦辛微温。邪初入里。辛以散之。以三味佐柴胡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经曰辛甘发散。是以生姜大枣为使。和柴胡以和表。七味相合。两解之剂则当矣。仁斋曰。小柴胡非独和解表里。大能解血热。消恶血。盖伤寒一二日。调治失宜。必致伤血。此药内有黄芩柴胡。最能行血。但药性差凉。宜以寒热轻重。用药温凉。加减得法。本方解肌汤。内此方药味俱用。详审用之。毋为热过冷误。乃良工也。

素问虚实

五虚 身寒 脉细 不食 前后和 汗出 五实 身热 脉大 能食 闷瞀 大小便不利

石壁胡大卿痘疹方论虚实

饮食进退。则知人谷气之虚实。大便滑涩则知人脏腑之冷热。

实者禀气壮实。夏酷暑而不畏热。冬严寒而不畏寒。虚者禀气怯弱。易寒易热。见天气寒阴则感寒而腹痛。遇天气稍炎。则中暑发热。

朱氏集验方论虚实

小儿面如桃花色乃童颜也。大便黄稠。小便清彻。手足和暖。乃表里俱实。其子易养。无病。不必服凉药。恐伤胃气。证传吐利。

不可服热药者七。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赤。渴不止。上气急。脉紧数。

不可服凉药者七。足胫冷。腹虚胀。粪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脉沉微。

杨仁斋论虚实贵贱

五实脉盛。大热。腹胀。前后不通。瞀闷。

五虚脉细。皮寒。气少。前后泄利。乳食不进。

贵贱膏粱之腹。与藜藿之腹不同。韦布之躯与纯绵之躯各异。

论曰诸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阴出乘阳。阳入乘阴。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阴静则缓。阳燥则急。濡者为虚。坚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者。外实内虚。外快内痛者。外虚内实。其有心腹皮肤内外俱痛。按之而止虚也。按之而痛实也。经所谓皮虚则热。脉虚则惊。肉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髓虚则惰。肠虚则泄。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

钱氏治法出洁古钱氏补遗

五脏五邪

在前为实邪子能令母实。拒贼不敢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相助。故曰实邪也。

在后为虚邪母引子之贼至由此。此母能使子虚也。内经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此之谓也。

妻来乘夫为微邪

夫来乘妻为贼邪。法当泻贼补本脏。

本脏自病为正邪法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内经曰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固其上。逆其根则伐其本。伐其本则败其真矣。

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脾乘心实邪。洩泻身热。泻黄散。肾乘心贼邪。恐悸恶寒。安神丸。

肺主燥。自病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而后阿胶散。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肾乘肺实邪。憎寒清利。百部丸。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术散。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凉惊丸主之。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引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搐。先当定惊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证。则别主法治之。肾乘肝虚邪。憎寒呵欠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泻泄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实则泄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虚则泻白色。睡露睛。白术散。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主之。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肾乘脾微邪。恶寒泄。理中丸之类。

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实。水克心火。是以水能制火也。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丸。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涩寒。百部丸。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本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贼之所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逢所克位。不可更泻。

外感风寒 小儿外伤于风。拘急。呵欠顿闷。皮毛涩。口中气热。当发散。秋冬用温热药。春夏用凉寒药。若不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子服之。如身表无大热。而小便不利。是为有湿热结膀胱。仍用胜湿药白术茯苓之类。利小便则其热自退。如清便自调。慎不可妄下。恐外热逐于内。而变结胸危证多矣。

肝热 肝主谋勇。热则寻衣捻物。泻青丸。

肺热 肺主气燥。热则壮热饮水。喘闷鼻乾燥。手扪眉面。泻白散。

肺证复有风冷 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皆是肺气有余。复感风邪之所伤。谓之微邪。先泻肺。泻白散。而复发散大青膏。

肺脏虚怯 唇乃肺所主。红则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色白者肺虚怯也。可补之。阿胶散。若唇白无泽者。难治。

心热是积在心经内 心自主热。合面而睡有就凉之意。口中气温。上窜。摇头。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实则上下气壅。喜仰卧。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温中丸亦妙。

肾气不足 下窜者是也。两足热。不喜衣服。脐以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此乃肾不足而心有余。宜地黄丸。

肝胜肺 肝病身热发搐。又见肺虚。喘而气短。病见于申酉戍时。是肝真强也。内经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谓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后泻肝。导赤散。泻青丸。

肺胜肝 肺病喘嗽气盛。见于寅卯辰时。木之位。又以见肝怯弱少力。正谓贼邪所克。法当补肝泻肺。若肺病嗽久。虚羸无实。不得泻肺。只宜用地黄丸补之。不可用泻白散。何谓也。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肝风 目连札。目直视不能转视。或极则身反折强直。皆风热也。泻青丸。导赤散。地黄丸主之。目者肝之窍。属木。木性急。故如是也。当补肾泻心。

发搐相胜 男为木。左视木位。右视金位。相击则有声。男反右视。女反左视。亦皆有声。

早辰发搐 潮热于寅卯辰木之位。是肝旺也。当补肾水以制心火。泻肝以止其搐。

日午发搐 巳午未火之位。而发潮搐者。心热也。导赤散。凉惊丸。

日晚发搐 肺之位而肝强。法当补脾。恐被木之贼所克害。先泻心肝以挫其强势。泻心导赤散。泻肝泻青丸。而后补脾。益黄散。

夜间发搐 皆因大病之后。脾胃虚损。多有此疾。法当补脾凉心。益黄散。

伤风发搐 因伤风而得之。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强。手足摇。如此者同大人伤风寒疾病之类。当辨有汗无汗。阴阳二证。用大青膏。小续命之类开发则愈。小续命汤方当用仲景方中者是也。非局方也。

伤食发搐 谓不因他病。忽然而发搐。此因饮食过度。致损脾胃。故见多睡。或吐。不思饮食。脾胃既虚。引肝风则发搐。当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风煎下泻青丸。后用白饼子下其食。渐渐用调中丸。异功散养其气。

急惊 阳证也。俱腑受病尔。小儿客疾热于心膈。是少阳相火旺。经云。热则生风。因闻大声而作。盖谓东方震卦。得火气而发搐。火本不动。得风而动。当用利惊丸。导赤散。泻青丸。地黄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

慢惊 阴证也。俱脏受病尔。盖小儿吐泻病久。脾胃虚损。若不早治。则成慢惊风。名曰瘈痵。似搐而不搐也。因脾胃虚损。故大便不聚。当去脾间风。先以宣风散导之。后用史君子丸。益黄散。则其利自止。既以失治。则脾肺俱虚。致被肝木所乘。是为慢惊也。当用温补。羌活膏。

论疮疹 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夫□□斑疹者。相行君命。三焦真阳之气所作也。若阳气入于脾则变脓胞。入于肝则成水□□斑。自病为<?疒班>也。心之君火。入于肺作瘾疹。谓肺主皮毛。君火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

辨伤风与□□斑疹 凡伤风则皮涩。拘急。鼻塞。□□斑疹则睡中发惊悸。呵欠嚏喷。足为是识也。

疮疹轻重候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主之。一发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连翘升麻汤。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散。用升麻葛根汤。若青乾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是热在内。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若□□斑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利小便。已发后有余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气。当用排风汤。并凉膈散去硝大黄亦可。

吐泻脾胃病 夏月心火用事。治吐泻不可用温暖药。秋用温药。秋深用暖药。更有五脏兼见证。如有风泻。防风羌活。有热泻黄芩大黄。有寒泻附子。有湿泻白术茯苓。有肺泻芍药桂。定喘荆芥人参。如甚加槟榔木香。大便不通则加大黄。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有肠风之患。宜推陈致新。法当宣风散导过。以间藏君臣药调之。益黄散。凡大泻引饮者。其病不以新久。皆宜服白术散。痢病亦可。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身热吐泻。大渴。小便必少。是热入膀胱。亡失津液此为大逆。是阴阳相乘也。五苓散主之。身凉吐泻不渴。则知为寒泻当补之。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阴阳相乘肝入于胃故发热而呕。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腹胀虚实 凡久病吐泻之后。虚则其脉微细。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黄。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合先服塌气丸。复服异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汤。益黄散之类诸温药。以养其气。实则脉洪实。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自利。不腹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胀。宜服白饼子。大黄丸。解毒丸下之。兼须详认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

伤寒表里攻发 有表证者。恶风恶寒。当发表。如气盛能食不大便。无表证可攻里。春主生属木。身温当发汗。夏主长属火。身热而烦躁。合大发散。长夏主化属土。及居四季同。当调其饮食。秋主收。属金身凉。内温合微下。冬主藏属水。身大寒内热合大下。其温热而恶风寒是也。热在外而寒在内。身凉寒而恶热。是热在内而寒在外。恶风者。白术汤。恶寒者。神术汤。能食便结。无表可攻里。通膈丸。五黄丸。春身温可汗。神术汤。夏身热烦躁可发散。神术加黄芩汤。长夏四季同。调饮食。四君子汤。秋身凉内温。微下。通膈丸。金花丸。冬身大寒内热。合大下。宜调胃承气汤。热在外寒在内。调中汤。凡热在内寒在外。三黄汤。后有洁古老人。法是依四时阴阳升降。顺刚柔而施治。气升则发之。气收则下之。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者。风伤卫。桂枝汤。无汗发热恶寒。不当风而自憎寒。脉当浮紧者。寒伤荣。麻黄汤。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紧。无汗恶风脉浮缓。谓之荣卫俱伤。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无汗发热不恶风寒。脉沉洪者可下之。更详其厥与不厥。量寒热浅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脉沉微名阴厥。四逆汤。无汗四肢厥。脉沉滑者名阳厥。大承气汤加腻粉。如四肢不厥身热。内外皆阳。不动凉药三服下之。黄芩甘草汤。连翘饮子。黄芩芍药汤。小柴胡汤。黄芩栀子汤。凉膈散。黄芩白术汤。八正散。黄芩苍术汤。白虎汤之后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转过度。致脾虚引饮。白术散。三者因患温热病。热结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饮。有表里证者。五苓散。

亡失津液脾胃病 若病后久虚。亡水者是饮食不能荣养。致脾胃久虚。亡失津液。合荣养胃气。白术散。或初病大小便涩。亡津液。饮水者是为阳。合用胜湿利小便药。

五癵 如有客疾发热。而有声。煎大黄汤下五色丸。为心之所主潮热有时积热也。桂枝丸主之。壮热不退。当用地骨皮散。五色丸白虎汤。苍术防风汤。风热当用防风黄芩汤。下大青膏。稳妥。下热。当用白虎汤加苍术。五色丸。

黄病 阳黄则大便赤涩。身热。是脾土与心火相搏。故为阳病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阴黄则清便自利。面目及身黄。四肢冷。是脾虚不能制肾水。当用益黄散下使君子丸。凡治黄病。胀当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若先利小便去大黄。利大便则加大黄之类。有阳证者可服。谓面赤饮水者是也。

黄病血气不足 疸病一身尽黄。大小便涩。煎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泻黄散。淡黄白者胃不和也。平胃调中丸。渴者人参白术散。

诸疳证 疳者小儿病癖。或久吐泻。医者妄投转过之药。小儿易为虚实。致之胃虚。而失津液。内发虚热。外消肌肉。一脏虚则诸脏皆弱。其病目胞肿。腹胀。痢色无常。渐加瘦瘁。久不痊可。是肠胃有风积。法当用宣风散导之。后各依本脏补其母。脾肉疳益黄散。肺皮疳阿胶散。心血疳安神丸。肝筋疳地黄丸。肾骨疳亦宜地黄丸。大抵小儿疳病。肌瘦血气不足。同大人痨瘵之疾。

乳食不消 初起忽然气不和。四肢亦冷。面目色白无光泽。精神不定。此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使君子丸。益黄散。若病泄泻。日久不差。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合先服益黄散二服。后用宣风散导之。后更宜再补胃。

咳嗽 肺之生病。而成咳嗽。大抵秋冬病则实。春夏病则虚。更详五脏兼见之证。以辨虚实。若实则面赤饮水。身热痰涎盛。涕唾稠粘。咽乾不利。喘而面肿。吐食。皆当先补脾后泻肝。益黄散。泻青丸。若咯脓血是肺痿也。用清肺药治之。若虚则面白脱色。气少不语。喉中有声。唾痰清利。法当用阿胶散补之。若亡津液。用白术散。

目内有五色 五色甚者泻本脏。色淡浅者宜补之。不泽不常者死。黑是闭合发散。抵当汤。白是寒。小便清。四逆汤。黄赤是热。用承气汤。泻本脏。青是腹痛。捻头散主之。或桂枝汤。

五脏标本

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在时为春。肾水为母。心火为子。克脾土。主筋。主藏魂。其声呼。其液泣。其味酸。上应眼。外应爪甲。其色青不欲如蓝。青欲如苍玉之泽。不欲如蓝。肝主风。风喜疏畅。郁则伤肝。病主惊风。怒气逆则伤肝。气痘主水□□包。燥气胜则病。面白为逆。金邪克木也。

肝病面青。筋急。多怒。目闭不欲见人。脐左动气。

肝实。目赤。多怒。头眩。痛引两胁小腹之下。

肝虚。目昏。胸痛。筋缩拘拳。恐惧。如人将捕。

肝绝。唇吻反青。四肢多汗。

平脉春王七十二日。春则弦缓而长。春弦者端直之状。细弱而长。贼脉浮涩而短。金克木也。危脉弦。如张弓弦。

心。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在时为夏。肝木为母。脾土为子。克肺金。主血。主藏神。其声言。其液汗。其味苦。上应舌。外应掌。其色赤。赤欲如帛裹朱。不如赭。心主热。热则伤心。病主惊热。忧愁思虑则伤心神。痘主红班。寒气胜则病。面黑为逆。水克火也。

心病。面赤喜笑。心烦掌热。口乾。开目妄语。脐上动气。

心热。口乾。喜笑。身热汗出。胸胁膺背痛满。

心虚。恍惚多惊。忧烦。少色。咳唾。舌强。腰背酸疼。

心绝。摇头直视。形如烟熏。

平脉夏王七十二日。夏则洪缓。夏洪者大而散。来疾去迟。贼脉沈涩而微。水克火也。危脉钩。如操带钩。

脾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在时为四季。心火为母。肺金为子。克肾水。主肌肉。主藏意智。其声歌。其液涎。其味甘。上应口。外应四肢。其色黄。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脾主湿。湿则伤脾。病主乳食。饥饱则伤脾。痘主湿。风气胜则病。面青为逆。木克土也。

脾病。面黄。善思。善嗜。体重节疼。四肢不收。怠惰。

脾实。肢体重著而不举。腹胀尿秘而苦饥。

脾虚。吐逆泄痢。乳食不消。腹胀肠鸣。四肢无力。

脾绝。脐突唇反。环口黧黑。柔汗发黄。

平脉。四季之月。各王十八日。土之脉温厚。气行脏腑之间。平和不得见。其衰则见焉。贼脉弦长而紧。木克土也。危脉状如鸡雀啄。止而复来。

肺在天为之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在时为秋。脾土为母。肾水为子。克肝木。主气。主藏魄。其声哭。其液涕。其味辛。上应鼻。外应皮毛。其色白。白欲如白玉之泽。不欲如垩。肺主燥。燥则伤肺。其病嗽。形寒饮冷则伤肺。痘主脓□□包。热气胜则病。面赤为逆。火邪乘金也。

肺病。面白。悲愁嚏哭。吐衄喘咳。寒热。胁右动气。

肺虚。呼吸少气。鼻涕嗌乾。喘亡咳血。

肺实。喘促咳嗽。上气。鼻塞。胫股肩疼。胸满。

肺绝。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毛焦皮枯。

平脉。秋王七十二日。秋则脉浮。秋毛者稀软之状轻虚以浮。贼脉浮大而牢。火克金也。危脉毛。如风吹毛。

肾。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在时为冬。肺金为母。肝木为子。克心火。主骨。主藏精与志。其声呻。其夜唾。其味咸。上应耳。下应腰肾。其色黑。黑欲如漆重泽色。不欲如炭。肾主寒。寒则伤肾。其病疝。淫欲则伤肾。痘主黑陷。湿气胜则病。面大黄为逆。土邪乘水也。

肾病。面黑。恐欠。足寒。逆气腹痛。飱泄后重。脐下动气。

肾实。腹膨体重。少气不言。骨痛。飱泄。小便少。

肾虚。心悬如饥。胸痛引脊。厥逆。洩多。耳鸣。

肾绝。反目直视。狂言遗尿。腰折骨枯。

平脉。冬王七十二日。冬则沉濡而滑。举指来疾。贼脉缓而大。土克水也。危脉石。来如夺索。去如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