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六 痟渴门 总论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六 痟渴门 总论·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六 痟渴门 总论

夫三痟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肾为少阴。膀胱为太阳。膀胱者。津液之府。宣行阳气。上蒸入肺。流化水液。液达五脏。调阳养阴。其次为脂肤。为血肉。上余为涕泪。经循五脏百脉。余为小便。黄者血之余也。臊者五脏之气。咸者润下之味也。腰肾冷者。阳气已衰。不能蒸上。谷气尽下而为小便。阴阳阻隔。气不相荣。故阳阻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昻。上下不交。故成疾矣。夫痟者。痟渴痟中痟肾也。此由少年服乳石热药。耽嗜酒肉。荤辛热面。炙火□尃。荒淫色欲。不能将理。致使津液耗竭。元气受克。热毒积聚于心肺。腥膻并伤于胃腑。脾中受热。水脏乾枯。四体尪羸。精神恍惚。口苦舌乾。日加躁渴。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赤黄者。痟中也。饮水味甘。随饮便下。小便而白浊。腰腿痟瘦者。痟肾也。斯皆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热气留滞。遂成斯疾矣。

渴病有三。曰痟渴、痟中、痟肾。痟渴属心。故烦。必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经云。脉软散者。当病痟渴。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痟中属脾。脾热则成为痟中。复有三。有寒中、热中、强中。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溲为寒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三痟病至强中危矣。痟肾属肾。盛壮之时。快情纵欲。年长肾衰。多服丹石之所致。经云肾实则痟。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痟肾。亦名内痟。

痟渴以渴而不利。引饮过甚言之。痟中以不渴而利。热气内痟言之。痟肾以渴而复利。肾燥不能制约言之。盖以上盛下虚。心脉多浮。肾脉必弱。故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即痟。热气上腾。心虚受之。病属上焦。谓之痟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病属中焦。谓之痟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病属下焦。谓之痟肾。

凡三痟。肺痟、肾痟可治。惟有脾痟不可治。肺痟热在上焦。可用凉药。如黄连等皆可用。此疾多出于饮酒人。冬月盛寒。多以葱椒鸠鸽煮酒。或加食热面。遂得此疾。故可用凉药解之。如脾痟则饮食入腹。如汤浇雪。随小便出。落于溷僻清渠中。凝结如脂。日可倍食数飡。肤腹日益痟瘦。用热药则热愈甚。用凉药则愈见虚羸。故无治。肾痟者。渴而多饮水。小便白浊。肌肤虽日痟瘦。然小便不如脾痟之凝结坚硬。饮食亦不倍多。是肾虚弱心气涣散所致。故可补心肾。去烦热。则其疾可愈。

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人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人胸腹之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故立天之气。曰金与火。立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故金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风火合则温而炎。肺最在上为燥金。主清。心次之。为君火。主热。肝又次之。为风。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相火。主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黄泉为寒水。主寒。故肺心象天。脾肾象地。肝胆象人。夫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源。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万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为枯。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体。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而医者乃以燥热之剂。养脾胃湿土之气。不亦舛乎。痟渴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执热为实。而寒为虚。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虚者。乃胃中阴水寒气湿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虚水。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实者之本也。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本气者。润其湿是补。燥其湿是泻。土本湿故也。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是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道可矣。故治痟渴者。补肾水之阴虚。而泻心火之阳热。寒除肠胃燥热之甚。渐使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三痟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余闻古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痟。消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痟渴者。多不知本。其言痟渴者。上实热而下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热而下虚冷。又曰水数一。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肾水者人之本命之源。不可使之衰弱。本不坚则枝叶不茂。原气不固则形体不容。痟渴病下部肾水极虚冷者。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尤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消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巧言似是。于理实违者也。误已久矣。或又谓肾与膀胱属水。虚则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之远矣。彼谓水气实者。不能制火。虚则不能制水。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岂知痟渴小便多者。非谓此也。盖燥热大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塞壅。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大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知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

内经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有言小肠脾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药而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逼而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害为胃乾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过各异。其为燥热一也。夫所谓心肺气厥而渴者。论曰心热移肺。传为隔痟。注曰。心热入肺。久而传化。内为隔热。痟渴多饮也。所谓肝痹而渴者。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脾热而渴者。痿论曰脾气热则胃乾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所谓肾热而渴者。刺热论曰。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论曰。少阴脉实。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叔世惟言肾虚不能制心火。为上实热而下虚冷。以热药补肾。欲令胜退心火者。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为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明已。故气厥论曰。肾气衰阳独。宣明五气论曰。肾恶燥。由肾枯水涸。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药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闇哉。又如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阴阳别论曰。二阳结为之痟。注曰。二阳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善痟水谷。又气厥论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痟中。善食而瘦。如肠痹而渴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飡泄。夫数饮而出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则痟渴数饮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以伐衰阴乎。此真实实虚虚之罪也。夫痟渴者。多变声音疮癣痤痱之疾。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或热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以妄行。而面上肿也。如小肠痹热而渴者。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便坚不得出矣。注曰。热渗津液。而小便坚矣。如言病疟而渴者。疟论曰。阳实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渴。故致饮冷也。然阳实阴虚而为病热。法当用寒药养阴泻阳。是谓泻实补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药而渴者。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病名脾瘅。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脾瘅。又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痟渴。通评虚实论曰。痟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气为本。脾胃合为表里。脾胃中州。当受温补。以调饮食。今渴痟者。脾胃极虚。故宜温补。若用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乏而难治也。此言乃不明阴阳寒热虚实补泻之道。故妄言也。岂知腹中论曰。帝云。夫子数言热中痟中。不可服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狂言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喜曰癫。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谓英、乳及发热之药。经又曰。热中痟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药之气悍。二者之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慻悍。药气亦然。所谓饮一而溲二者。当肺气从水而出也。其水谷海竭矣。凡痟渴便用热药。误人多矣。故内经应言渴者皆如是。岂不昭晰欤。然而犹有惑者。诸气过极。反胜己者。是以人多误也。如阳极反似阴者是也。若不明标本。认似为是。始终乖矣。故凡见下部觉冷。两腋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状类寒水。宜加寒药下之。三五次。则火降水升。寒化则退。然而举世皆同执迷。故处其方必明病之标本。达药之所能。通气之所宜。治而无害者。可以治其病也。所以为标本者。先病而为本。后病而为标。此为病之本末也。标本相传。先当救其急也。又云。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为标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气为胃之本。假若胃热者。胃为标。热为本也。处其方者。当除胃中之热。是治其本也。故六气乃以甚者为邪病。衰者为正。法当泻甚补衰。以平为期。养正除邪之道也。酸能收。甘能缓。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软。酸属木也。燥金主于散。而木反之。湿土主于缓。而木胜之。故能然也。苦能燥湿而坚聏者。盖以凡物燥则坚也。甘能缓苦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散也。辛能散主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咸能软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五脏之味也。其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属地。土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之本。淡能渗泄利窍。夫燥能急结。甘而能缓之。淡为刚土。其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行。而致津液渗泄也。故痟渴之人。其药与食皆宜淡剂。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软。所以利而行之。调其气也。凡三痟者。内经所谓肾痟也。痟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则愈。夏月暑毒入心。心旺不受邪。热移于肺。肺叶焦。津液乾。好饮水。名曰膈痟。宜以冷参汤进玉壶丸之类。寒暑之交。气壅不调。鼻塞声重。咽乾烦渴。二腑癃闭。法当洗心。涤其热去。而肺经清润。渴自止矣。宜用洗心散之类。饮酒无度。食炎热物过多。邪热蓄积于胃腑。多令烦渴。当用龙脑饮之类。制其脾化其滞。导其热也。色欲无节。耗损肾元。水火不交。火必炎上。薰蒸于肺。金受火燥。渴生饮冷。当治其本。宜肾气八味丸之类。若不先固其本。又将何以御其渴哉。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沈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此病何以得之。盖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饮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痟渴也。厥阴之为病。痟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眼合。卧勿张口。久成痟渴。反失血色。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痟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脔炙盐咸之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入肠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将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饮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乾燥。木石犹且枯焦。在人何能不渴。治之安可缓。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如不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痟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有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有人病渴疾。始发于春。经一夏。服栝蒌根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者。当知病皆由虚热所致。治法可常服栝蒌汁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治最有益。痟渴之疾。或服五石而致者。又有疾久饮酒而致者。如解五石毒者。饮罂粟粥而能止渴。并宜服兔丝圆。大渴而加烦热者栝蒌根汤马通散之类。凡病人兼有燥渴之证。用乌梅栝蒌根乾葛甘草及宣补丸。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食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日惟虚耗。唇口乾燥。精液自洩。或小便赤黄。大便坚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热也。心热便汗。汗则肾中虚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数也。此为平人之证也。名为痟渴。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经云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必小便利也。石性归肾。归肾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五脏衰则生诸病。张仲景云。热结中焦则为肾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必有患小便利信矣。内有热者。则喜渴。除热则止渴。热虚者。须除热补虚则瘥矣。

痟渴附论

夫痟渴者。虽为渴而不小便。是由少年服五石诸圆。经年岁。石热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热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小便少也。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由滞于血气。留于经络。不能通行。血气壅塞。故成脓也。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沈小者生。实大者死。病有口甘者。名之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气。液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上溢为痟渴也。

辨六经渴病并治

太阳渴。脉浮无汗者。五苓散滑石之类。皆不作效。遂致引饮过多。两脚浮肿。此证不可以为里热。盖肾水不上升。心火不降故也。须用交感丹为主。却以乌梅浓蜜生姜甘草煎汤咽之。肾水一升。心火一降。其渴止脚亦不肿。治下焦肾痟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加白虎汤。或钱氏地骨皮散加芍药、黄耆、石膏、黄芩、桔梗之类是也。若痟渴者倍黄连。痟中者倍栝蒌。肾痟者加芒硝六分。服铅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虚惫者。并宜服肉苁蓉丸。

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则痟谷。大便硬实。则为痟渴也。宜八味肾气丸主之。凡痟渴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恐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羸瘦而死。亦忌有误伤皮肉。若作针孔许大疮者。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不止者。必死。慎之。初得痟渴者。可依后方灸刺之为佳。孙氏云。痟渴者。百日外既不许针刺。所饮之水。皆化为脓水不止者。皆死。特须慎之。又云。仍不误伤皮肉。若小有疮亦能致死。今者既得痟渴。且未免饮水。水入疮即损人。今初得日。岂得令其灸刺致此误伤之祸辙。将未顺其理。且取百日以上。或未能悟初灸之说。故不录灸刺。凡灸刺则外脱其气。痟渴皆是虚疾。灸刺特不相宜。唯脚气宜即灸之。夫内痟之为病。当用热中所致。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痟者。食物皆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贞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阳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治之。渐以增剧。四体羸弱。不能起止。精神惚恍。口舌焦乾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长愈。服铅丹散亦即减。其间将服除热。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凉膈散之类。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柴胡加栝蒌汤。太阴渴。脉细不欲饮水思汤。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汤主之。少阴渴。脉沈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少少与之。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温气大过者。当用之是为犯禁。假令小便利或渴或不渴。知内湿热也。小便自利而渴者。内有热禁燥也。湿宜渗泄之。燥则润泽之。可矣。惟证有汗而渴者。以辛润之。无汗而渴者。以苦坚之。伤寒食少而渴者。当以和胃之药止之。不可用凉药止之。恐复损胃气。不能食也。白术茯苓即是和胃之药也。太阳无汗而渴者。不宜白虎汤。若汗后脉洪大而渴者。宜与之。阳明有汗而渴者。不宜与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宜与之。人病心肺热而不渴者。知不在太阳少阴之本。而只在标也。在标则不渴矣。

烂金圆出三因方 治热中痟渴止后。将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甯心强志。安神定魄。固脏腑。进饮食。免生疮疡。

大猪肚一个 黄连三两 蜜 生姜各二两研 右先将猪肚净洗。复以葱面、醋、椒、等洗烘乾。用药同水酒入银石器内。煮半日。漉出黄连。洗去蜜酒令尽。锉研为细末。再酒调成膏。入先洗猪肚内。缝定。入银石器内。水熬烂。研为膏。搜下项药。

人参二两 黄芪四两 五味子 山药 山茱萸 杜仲去皮锉姜汁淹炒丝断 石斛 车前子 鳖甲醋炙 熟地黄 新莲肉去皮 当归各五两 槐角子炒 白茯苓 磁石煅碎各一两 川芎一两 沉香半两不焙 兔丝子酒浸温研五两 麝香一钱别研入 右为末。用猪肚膏搜和得所。膏少则添熟蜜。杵数千下。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温酒糯米汤任下五十丸。一法有白术二两阳起石一两。

苁蓉丸出三因方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愁烦。酣饮过多。皆致烦渴。口乾舌燥。引饮无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苁蓉酒浸 磁石煅碎 熟地黄 山茱萸 桂心 山药炒 牛膝酒浸 茯苓 黄耆盐汤浸 泽泻 鹿茸去毛切醋炙 远志去心焙 石斛 覆盆子 五味子 荜拨 破故纸炒 巴戟酒浸 兔丝子酒浸 龙骨 杜仲去皮锉姜汁制炒断各半两 附子炮去脐一个重六钱 右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饮下。

丹破散出圣济总录 治三痟病。小便频数。皮燥毛焦。饮食虽多。肌肉痟瘦。渴燥引饮。

丹砂研水飞 黄连去须 铁粉研 栝蒌各一两一分 赤石脂 芦荟研 龙齿 泽泻各三分 胡粉研 铅研各半两 牡蛎煅一分 桑螵蛸十个炙 鸡月□比胵五枚蜜炙黄 甘草一两炙 右除别研外。捣罗为散。再和匀。每服二钱。用水煎小麦汤。调下。每日三服。

白术散出千金方 治痟渴。阴脉绝。胃反而吐食。

生白术 乾地黄 生姜 橘皮 人参 甘草 黄耆 远志各三两 桂心 当归 芍药各三两 大枣三枚 右口□父咀。先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碎如雀脑三升。东流水二石。煮取二斗。纳药瓦汁中。煮三升。分四服。或单饮瓦汁亦佳。

真珠丸出仁存方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烦闷。酣饮过多。皆致烦渴。口乾舌燥。引饮无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法一两一分 川黄连去毛一法一两 苦参一法一两 铁铧粉一两一分研 玄参一法无 牡蛎煅一两一分 朱砂别研二两 麦门冬去心 天花粉各半八两 金箔 银箔二百片一法白扁豆煮去皮一两 右为末。炼蜜入生栝蒌根汁少许。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银箔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蒌根汁下一服。次用麦门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火□尃酒女色。次投苁蓉丸补。一方有芦荟二钱半。白扁豆二两炒。

天花丸出经验良方 治渴通用

痟渴数中痟肾病。三焦五脏生虚热。唯有膀胱冷似水。意中饮水无休歇。小便昼夜不停行。骨冷皮焦心肺裂。本因饮酒灸火□尃多。四体肌肤淋转渴。莫教便利白如泔。口内咽乾舌如血。若如此状病须危。幸遇神仙谈妙诀。

黄连净三两童便浸三宿焙 白扁豆姜制去皮炒二两 辰砂 白茯苓 牡蛎粉 知母 苦参 天花粉 铁粉各半两 芦荟一分 金银箔各二十片 右为末。取栝蒌根生汁。和生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门冬汤送下。一方无白茯苓。

铁粉丸出圣惠方 治痟渴不问年月深浅。困笃者。宜服此。

铁粉丸二两研 鸡月□比胵一两微炒 土瓜根一两 苦参三分 黄连三分 麦门冬一两去心 牡蛎三分烧为粉 桑螵蛸三分微炒 金箔五十片 银箔五十片 栝蒌根三分 右为末。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送下三十丸。

降心汤出直指方 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

人参去芦 远志取肉姜汁炒 当归去尾 川芎 熟地去土 白茯苓去皮 黄耆蜜炙去芦 五味子去梃 甘草微炙各半两 天花粉一两 右锉细。每服三钱。枣煎。食前服。

金英丸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

铅丹 麦门冬去心焙 牡蛎煨研如粉 知母焙各一两 黄连去皮须 栝蒌根 苦参各二两 金箔一百片 生栝蒌二两研如膏 银箔一百片 右捣罗为末。用生栝蒌根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米汤饮下。日夜当再服。渴止。十日已来渐觉减。即日两服。服三十五丸。一月外每日一服。服三十丸。夏月即用蜜为丸。服药之次腹中忽冷痛。即取厚朴二两去粗皮。姜汁炙。陈橘皮三分去白焙。生姜二两切。水二升煎取半升。去滓分温二服。食久以饭压之。如腹中不痛即止。

梅花取香汤出德生堂方 又名斩龙刽子手。痟渴饮水至石斗。病极者。可服之。即瘥。

天花粉 乌梅肉 人参 乾葛 枇杷叶 黄耆 栝蒌子 麦门冬 五味子各一两 檀香五钱 右为细末。随意不时水调服之。

猪肚丸出千金方 治诸渴疾。

川黄连五两 净白乾葛 知母 茯神 麦门冬去心 大熟地洗焙各二两 栝蒌根 粟米各一两 人参半两 右木臼中同捣为散。入净猪肚内。缝密。置甑内。蒸极烂。乘热再杵细。若硬加少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蒸汁下五十丸。或粥饮下。

麦门冬散出圣惠方 痟渴体热。烦闷头痛不能食。

麦门冬二两去心 茅根二两锉 栝蒌二两 芦荟二两锉 石膏二两 甘草一两微炙赤锉 右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小麦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早晚时候温服。

铁粉散出圣惠方 治痟渴不止。心神烦乱。宜服此。

铁粉一两细研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牡蛎一两洗为粉 知母一两 黄连二两去须 苦参二两锉 栝蒌根二两 金箔一百片细研 银箔二百片细研 右件药捣细。罗为散。入铁粉等同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

铅丹散一名胡粉散 治痟渴不止。小便数。兼痟中。心神烦闷。头痛。

铅丹 胡粉各二两 甘草 栝蒌根各十分 泽泻 白石脂肘后作贝母 石膏 赤石脂各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米汤调。热水调亦可。量人羸壮服之。食后临卧如肚疼。以浆水调。或作丸。一年病者一日愈。二年病者。二日愈。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每服十丸。备急方云。不宜酒。不用麦汁下之。古今录验云。服此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肚腹服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数。咸苦。即宜服苁蓉丸。兼煮散将息。亦治渴利。患十年者菝葜调下。

童根桑白皮汤出三因方 治三痟渴病。或饮多利少。或不饮自利。肌肤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补虚止渴利。痟渴有三。痟渴属心。内积烦愁。心火炎上。与暑热或饮食相挺而动。痟中者属脾。有阴胜阳致成寒中者。有阴不胜阳成热中者。有狂阴兴盛。不交精泄。成强中者。痟肾属肾。少不谨惜。壮乃肾衰。多服丹石。以致唇焦咽竭。精益自泄。不饮而利。亦曰内痟。病亦危矣。

童根桑白皮即新种者去粗皮晒乾不焙 茯苓 人参 麦门冬去心 乾葛 乾山药 桂心各一两 甘草半两生用 右锉散。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麦门冬煎出三因方 治诸渴病。

麦门冬去心 人参 黄耆各二两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药 桂心各一两半 黑豆三分煮去皮别研 右为末。地黄自然汁二碗。牛乳二盏。熬为膏。丸如梧桐子大。大麦煮饮。下五十丸。

缩冰丸出杨氏家藏方 治痟渴。

甘遂半两用麸炒透里黄褐色 黄连去须一两 右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忌甘草三日。

八味肾气丸一名八味丸出三因方 治痟渴。小便多。以饮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亦主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

乾熟地半斤 山药四两 茯苓 牡丹皮 附子 桂心各三两 泽泻四两 山茱萸五两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酒送下二三十丸。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千金地黄丸亦佳。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张文仲方。五味子苁蓉各四两。肘后方云。地黄四两。附子泽泻各一两。余各二两。

先服八味肾气丸讫。后服此药压之。

黄连蜀者二十分 苦参粉 乾地黄 知母各十分 牡蛎煅八分 吴麦门冬去心十二分 栝蒌二分 右为细末。捣筛。牛乳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并手作丸。曝乾。油袋盛。用浆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后。更服一年以来。此病特慎獐、鹿肉。须慎酒。炙肉咸物。吃素饼。五日一顿。细切羊肉勿著脂胞。凡吃羊肉。须著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后须服此丸一载以上。即永绝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乾补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若觉渴热。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后还依前减。其方神效无比。余并准前方。忌猪肉、芜荑。

家宝方大救生丸一名猪肚丸出三因方 治理三痟渴病。日夜饮水。百杯不歇。若饮酒则渴愈甚者。专心服饵之。数日后。见酒与水若仇。顿尔口中津润。小便缩减。五日后。小便赤色。是病毒归于下也。或令人吐。或腰背脚膝疼痛。或呕逆恶心。精神昏困。此乃药验。使病毒消散也。或有不传于下者。主生子母疮。或生于背。或生于鬓间。五漏疮。并能致命。俱服此药至八九服。其病自除。患人大忌酒色。热面咸物。豚鱼葱蒜炙火□尃等物。一百日。病根永除。三焦之疾。自风毒酒色所伤于上焦。久则其病变为小便频数。其色如浓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淹浸之久。诸虫聚食。是恶候也。此名痟渴。中焦得此病。谓之脾痟。吃食倍常。往往加三两倍。只好饮冷。入口甚美。早夜小便频数。腰膝无力。小便如油。日渐瘦弱。此名痟中也。下焦得此病。谓之肾痟。肾宫日耗。饮水不多。吃食渐少。腰脚细瘦。遗泄散尽。手足久如柴形。其疾已牢矣。庸医不识义理。呼为痨疾。或云下冷。日久不见其痊。病之久。或变为水肿。或发背疮。或足膝发恶疮。至死不救。

牡蛎生用 苦参生为末 栝蒌生捣 知母生为末 蜜陀僧生用各一两 白蜡閒研 水银研八分 黄丹半斤研 右为末。男子患。用未生子牝猪肚。女人患。用獖猪肚一个。贮药。以线缝合。用绳子系在新瓦砖上。不令走转。更用栝蒌根半斤。细切入在水中一处。和砖煮。早辰至午。取猪肚。细切。与诸药末杵丸。梧桐子大。阴乾。空心米饮下三十丸。日三服。家藏方。用黑铅与水银结砂。不用蜡。一方有天花粉半两。一方有灰坯。无蜜陀僧。

参耆汤出危氏方 治痟渴。

人参去芦 桔梗去芦 天花粉 甘草各一两 绵黄耆盐汤浸炙 白茯苓去皮 北五味子各一两半 右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煎八分。日进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木瓜乾葛乌梅三味。

猪肚儿丸一名黄连猪肚丸出如宜方 治痟渴。

猪肚一具治如食方 黄连 粱米各五两 栝蒌根 茯苓各四两 知母二两 麦门冬二两 右为末内猪肚中。缝塞安甑中。蒸极烂。乘热入药木臼中。捣可丸。若硬加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三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渴即服。一方加人参、熟地黄、乾葛。直指方用雄猪肚。

黄耆汤出直指方 治痟渴。

黄耆 茯神 栝蒌根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北五味 甘草炙各半两 生乾地黄一两半 右锉细。每服四钱。水煎服。

澄源丹出三因方 治气实血虚。热在上焦。心烦燥渴。引饮无度。小便数。昼夜乃至一二十行。有麸片状者。此疾多得之饮啖炙火□尃。日就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气。不能多语。两脚痠。食倍于常。不为气力。

牡蛎粉 苦参 蜜陀僧 知母 水银以白蜡半钱结砂五味各一两 栝蒌根一两半 黄丹一两与水银同研 右为末。男用牝猪肚一个。女人用雄猪肚一个。入药在内。以线缝定。用绳缚在新砖。别用生栝蒌半斤。切碎同煮。早晨至午时。取药出。不用栝蒌根。只烂研猪肚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食前米汤下。日三服。十日可去病根。

麦门冬汤 治痟渴。

生麦门冬去心 苎根切 小麦各二升 芦荟切 栝蒌 生姜各五钱 石膏研六分 右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每服一升。渴任意饮。未瘥更作。不辍。

茯苓汤出千金方 治痟渴阴脉绝。胃反而吐食者。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白术 生姜 桂心各三两 甘草一两 右口□父咀。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汁三升。去麦下药。煮取二升半。每服二合。日再。

六神汤出仁存方 治三痟渴疾。

莲房 乾葛 枇杷叶去毛 甘草炙 栝蒌根 黄耆各等分 右锉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天花散出直指方 治痟渴。

天花粉 生乾地黄洗各一两 乾葛 麦门冬去心 北五味子各半两 甘草二分 右粗末。每服三钱。粳米百粒。同煎服。

殊胜散一名朱砂散出卫生家宝方 治痟渴。

海浮石 乌贼鱼骨去甲 丹砂研水飞 虎杖烧过各一两 右为散。渴时煎麦门冬。调下二钱。日午、空心、及夜卧时。各进一服。忌酒色。湿面。油煎。生冷。鲊酱。一方有人参。

桃红散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

赤石脂 石膏各研 栝蒌根锉 白赤脂 铅丹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为细散。冷水调下二钱。

黄连丸 治痟渴。疗中焦热渴。

苦参一大斤 黄连七分 栝蒌 知母 牡蛎粉 麦门冬去心各五两 右捣筛。搅使匀。以牛乳和并。手捻丸。如梧桐子大。曝乾。日再服。饱食讫。以浆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减十丸。如食热面酒等。即加服五丸。忌猪肉。

六物丸出圣惠方 治痟渴。热中加减。

栝蒌根八分 麦门冬去心六分 知母五分 人参 苦参粉 土瓜根各四分 右为细末。牛胆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乾者加麦门冬。舌乾加知母。胁下满加人参。小便数加土瓜根。随患加之。各一分。

易老门冬饮子出拔粹方 治老弱虚人大渴。

人参 枸杞 白茯苓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两 麦门冬去心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一两一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栝蒌散出危氏方 治盛壮之时。不自谨惜。恣情纵欲。年长肾气虚弱。因不能房事。多服丹石。真气既孤。舌唇乾焦。发渴。精液洩。小便赤黄。大便乾实。小便昼夜百十行。须当除热补虚。

白茯苓去皮 天花粉 宣连 白扁豆 人参去芦 石膏 甘草节 寒水石 白术去皮 猪苓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立效。

栝蒌根散出千金方 治痟渴。

栝蒌根 麦门冬 铅丹各八分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分 右为细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外台方。无茯苓。

乌梅木瓜汤出三因方 治食过度。中焦蕴热。烦渴枯燥。小便并多。遂成痟中。兼治瘴渴者。北人往南方。受瘴气。多有此病。

木瓜乾 乌梅打破不去仁 麦糵炒 甘草 草菓各一两二钱 右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乌梅五味汤出圣惠方 治痟渴生津液。

五味子 巴戟酒浸去心 百药煎 乌梅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空心煎服。

茯苓丸出圣惠方 治三痟渴疾。屡有效。

五倍子去瓤四两 莲肉一两 龙脑一两半煅 左顾牡蛎煅二两 右用茯苓二两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仍兼服灵砂黑锡。

黄连牛乳丸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

黄连去须一斤为末 麦门冬去心二两研烂 牛乳 地黄汁 葛根汁并一合 右合研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饮下。日再。渐加至四十丸。

麦门冬散出圣惠方 治痟渴不止。宜服此。

黄连一两炒令紫色 栝蒌根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赤茯苓 右为散。入黄丹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一盏。

人参散出圣惠方 治痟渴。

铅霜半两细研 黄连半两去须 栝蒌根半两 人参半两去芦头 黄丹半两炒令紫色 右为散。入研药令匀。不计时候。以温水半盏下。

栝蒌丸 治痟渴。四肢烦热口乾心燥宜服此。

栝蒌根三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苦参三两分焙锉 人参三分去芦头 知母三分 右为末。用牛胆汁和丸。如小豆大。不计时候。清粥饮下二十丸。

银宝丸一名澄源丹 治痟渴。(方见2198页)

猪脊汤出三因方 治三痟渴疾。

大枣四十枚去皮核 新莲肉四十粒去心 西木香一钱半 甘草二两炙 右用雄猪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药。用水五碗于银器煮去肉、骨。滤滓取汁一碗。空心任意呷服。忌生冷盐等物。以滓减去甘草一半。焙乾为末。米汤调服。不以时。

人参散一名参梅散出百一选方 治痟渴。

牛鼻木二个洗净细锉男患用雌女患用雄 甘草 人参各半两 白梅大者十个 右用水四碗。煎至三碗。滤去滓。热服为妙。

化水丹出济生拔粹 治手足少阴。渴饮不止。或心疼痛者。及消化水饮。

川乌头大者四个炮去皮脐 甘草炙三两 牡蛎三两生用 蛤粉六两用厚者炮 右为细末。醋浸蒸饼。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心痛者。醋汤下。其疾立愈。

黄连膏出济生拔粹 治痟渴病。

黄连末一斤 生地黄自然汁 白莲花藕汁各一斤 牛乳汁一斤 右将汁熬成膏子。捣黄连末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温水送下。进十服。渴病立止。

元骨饮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

猪脊骨五寸 枣二十枚碎劈 甘草微炙锉 乾姜泡各半两 右口□父咀。水三升。同煎至二升。若发时。任意加热水服。

生地黄膏出危氏方 治渴证通用。

生地黄如常碗大一碗 冬蜜一碗 人参半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右将地黄洗切研细。新水一碗。调开。同蜜煎至半。次入参苓末。拌和。瓷器密封。匙挑服。

清脾汤出如宜方 治烦渴饮水。小便赤。

黄耆 白芷 升麻 人参 甘草炙 半夏各半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姜五片。枣二枚。煎。食后服。

猪苓散此即五苓散 治痟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及病欲饮水。而复吐之水逆症。冬时寒栗如疟状。

猪苓 白术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五分 桂心二分 右细捣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水。汗出即愈。

滑石散出圣惠方 治痟渴吃水渐多。小便涩少。皮肤乾燥。心神烦热。宜服此。

蜜陀僧半两研 黄连半两去须 滑石半两研细 栝蒌根半两 右为细末。入研了。药不计时候。用清粥饮调下一钱。

黄连散出圣惠方 治渴。润肺心。

黄连三两净为末 生地黄汁三分 生栝蒌汁三合 牛乳三合 右用三味汁相和。每服三合。不计时候。调下黄连末一钱。

三黄丸出千金方 治男子五劳七伤。痟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治丹石毒。及热渴。以意测度。须大实者方用。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右随时加减。捣为末。以蜜为丸。如大豆大。米饮服五丸。日二。稍加至七丸。取下为已。服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效。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大黄甘草饮子出宣明论 治男子妇人一切痟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淘出苦水再煮 大黄一两半 甘草大粗者四两长四指打碎 右用水桶将前药同煮。二五时。如稠团。水少更添。煮豆软。盛于盆中。俟冷。令病人食豆。渴食汤汁。无时候。服食尽。如渴止即已。不止再煮前药。不三次。病悉去矣。

川黄连丸一名麦门冬丸出直指方 治诸渴。

川黄连净五两 白天花粉 麦门冬去心各三钱半 右末以生地黄汁。并牛乳汁。夹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粳米汤饮下。一方无生地黄汁、牛乳。用麦门冬捣匀为丸。食后煎麦门冬汤下。

硝石散出圣济总录 治三痟渴疾。

硝石 葛根 铅霜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冷水调下。

澄水饮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

银瓶内汤鹼 水萍焙乾 葛根锉各等分 右各件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半。去滓温服。

铅黄散出圣惠方 治痟渴不止。

水银三两先溶铅旋水银候铅面上有花晕上便以铁匙掠取于乳钵内研细 皂荚一梃不蛀者涂酥炙令黄去皮子入麝香一钱同研为末 铅一斤 右为散。每抄皂荚末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饮食后。调下铅黄散半钱。服之。

浮石散本事方出 治痟渴。

浮石 舶上青黛各等分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

枳椇子丸出危氏方 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蒸薰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铄。专嗜冷物寒浆。

枳椇子二两 麝香一钱 右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吞下。

三神汤出危氏方 治证同前。

乌梅肉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过却以姜汁拌炒各一两 枳实去瓤一两 夏加黄连五钱 春秋冬不用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糯禾根一握。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若无糯禾。白茅根亦可。如无白茅。秆绳代之亦可。

龙凤丸出危氏方 治痟渴。

鹿茸火燎尖毛一两酒浸炙 山药 兔丝子酒浸各二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浓煎人参汤亦可。一方面糊丸。盐酒汤下。名龙肝凤髓丸。

牡蛎散出圣惠方 治痟渴润肺。

白羊肝一具切熬乾 牡蛎三两烧为粉 胡燕窝中草烧灰一两 右为散。每服于食后。以新汲水调下三钱。

浮萍丸出千金方 治痟渴。

乾浮萍 栝蒌根各等分 右为末。以人乳汁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饮服三十丸。日三。三年病者三日愈。治虚热大佳。

百日还丹出儒门事亲 治痟渴。

佛茄子 檋柳根各等分 右为末。枸杞汁和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丸数加减。新水送下。

乌金散出三因方 治热中。多因外伤燥热。内用意伤脾。饮啖肥腻。热积胸中。致多食数溲。小便过于所饮。亦有不渴。而饮食自消。而为小便者。

黄丹炒 细墨烧各一两 右研匀。每服三钱。食后先用水一两碗漱口。待心中热。索水便以冷水调下。

止渴丸

黄连二两 无名异一两 右为细末。用蒸饼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用茄根蠒壳煎汤送下。姜汤亦得。

竹龙散出三因方 治痟渴。

五灵脂 黑豆生去皮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二钱。煎冬瓜汤调下。无冬瓜即用冬瓜苗叶子煎汤俱可。一日二服。小渴只一服差。渴定后。不可服热药。唯宜服八味丸。仍更宜用五味子代附子。

冬瓜饮一名黄瓜汤出十便良方 治痟渴热盛。心神烦乱。及饮水多。小便如脂。日夜无度。

大冬瓜一枚 黄连去须半斤 右先捣黄连为末。将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净。去瓤子。纳黄连末于冬瓜中。取截下一头。盖却。搜白面厚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黄土破泥裹一重。候微乾。坐瓜在炭火中。四面簇炭火。烧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并剥去面。捣开瓜头。里面有黄连汁。不限多少。滤过。每服一盏。渴即饮之。立瘥。未瘥。更多一服。冬瓜皮肉晒乾。兼治骨蒸劳。及酒黄多年者。为散。每服食后温水调下二钱。甚效。

栝蒌根出圣济总录 治因好食热面炙肉。及服补热药。并乳石。三焦气膈。心肺乾热。口乾舌焦。饮水无度。小便日夜不知<?豆斗>数。心欲狂乱。服此救急止渴。

栝蒌一枚黄熟者去皮用瓤并子 冬瓜一枚中样者割破头纳栝蒌瓤子在冬瓜心内 右用黄土泥裹冬瓜。令匀。可半指厚。候乾。簇炭火烧令泥通赤即止。去泥。取瓜。就热切碎烂研。布绞取汁。约七八合。更入白蜜两匙头。搅令调匀。候稍冷。即分三度。脏腑热歇。即不思水。自无小便。如不是栝蒌熟时节。烧冬瓜令服。

人参煎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

人参一两 葛根锉二两 右为末。每发时须得燖猪汤一升已来。入药末三钱。又入蜜二两。同一处。于铛子内。慢火熬之。至三合以来。似稠黑饧。便取出。于新瓷器内。每夜饮后取一匙头。含化咽津。重者不过三服。

朱砂黄连丸出医方集成 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痟渴。

朱砂一两另研 宣连二两 生地黄三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灯心枣汤下。

神白散出儒门事亲 治真阴素被损虚。多服金石燥热之药。或嗜火□尃炙咸物。遂成痟渴之疾。

桂府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生用 右为末。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或大渴欲饮冷者。以新汲水调之。

双补丸出仁存方 治渴。补养气血。

五味子 兔丝子酒浸炒 右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汤饮吞下。

茯神汤一名黄耆汤 治痟渴。(方见2257页)

人参汤出圣济总录 治痟渴。初因酒得。

人参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两 右粗捣筛。燖猪水。去滓澄清。取五升。同煎至二升半。去滓。渴即饮之。永瘥。

面饼丸一名神效丸又名神授丸出杨氏家藏方 治痟渴有验。

蜜陀僧一两别研极细 川黄连一两为细末 右用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煎茧壳茄根汤下。临卧时服。次日加至十丸。以后每日加五丸至三十丸止。服药后。以见水恶心为度。即住服。不过五六服必效。若觉恶阻。每日食乾物压之。旬日后自定。奇甚奇甚。茧是出蚕蛾子空茧壳。一方为细末。每遇渴时。抄一字于舌上。以水下之。经验方。陈氏云。昔沉德和帅西蜀时。得此方。偶然其壻章木苦斯疾。服之数日。顿愈。余得于章。屡试有效。记得向有一客。病此疾。宿疾逆旅。终夜求水不得。偶釜中有汤。酌而沃。其渴随止。旦起视之。乃缫茧汤也。近授阆州权军。任忠裕。即日而差。

内金散出经验良方 治痟渴日饮水一石。小便不禁。

鸡内金即鸡肚内黄 菠薺根 右等分为末。米饮调服二钱。

黄连丸一名热痟丸出十便方 治患热痟渴。常服有验。

豉心二两以盐醋拌蒸晒乾如此者三熬微黄 川黄连三两 右为细末。蜜和为丸。每日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后服二十丸。取乌梅十颗。水二小升煎之数沸。取汤下前件丸药。如无乌梅以小麦子二升煮取汁替亦得。一方忌猪肉。一方用吴黄连。

治渴小便利。复非淋者。出千金方

榆白皮二斤切 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三合。日三。

又方出千金方

蔷薇根一把 右水煎服之佳。肘后方。以治睡中遗尿。

又方出千金方

鹊巢三年重者 右烧末。以饮服之。肘后方。以治睡中遗尿。

又方出千金方

桃胶 右丸如弹子大。含之咽津。

又方出千金方

蜡如鸡子大 右以酢一升。煮二沸。适寒温。顿服之。

又方出千金方

小豆藿一把 捣取汁。顿服三升。

治痟渴热。或心神烦乱。出圣惠方

黍米泔 右用一大盏。温服之。

水火既济丸出德生堂方 治上盛下虚。心火炎燥。肾水枯竭。不能交济而成渴证。此药主之。

黄连一斤 白茯苓一斤 右为细末。熬天花粉水。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汤送下。不拘时候。

黄瓜根丸出圣惠方 治痟渴热。或心神烦乱。宜服此药。

黄瓜根三两 黄连三两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于食后以温水送下二十丸。

兔骨饮出仁存方 治痟渴羸瘦。小便不禁。

兔骨一具微炙黄捣碎 大麦苗二斤 右以水一斗。煮取汁五升。每服一小盏。日三两服。又宜食兔肉。

棘枸子散出百一选方 治痟渴。

眉山杨颖臣。长七尺。健饮啖。倜傥人也。忽得痟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常而数溺。渴药服之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余嘱其子延良医张耽隐之子。不记其名。为诊脉。笑曰。君几误死。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之。作十许丸。用棘枸子作汤。吞之遂愈。问其故。张云。痟渴痟中。皆脾弱肾败。上不治节阳水。肾水不上升。乃成此疾。今颖臣脾脉极热。下肾不衰。当由果实与酒过度。热在脾。所以饮食过人。而多饮水。饮水既多。不得不多溺。非痟渴也。麝香能败酒果瓜花。棘枸亦胜酒。屋外有此木。屋内酿酒不熟。以木为屋。屋下亦不成酿。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果酒之毒也。以其实如鸡距。别鸡来巢。俗谓之鸡距。亦谓之癞汉指头。盖取其似也。食之如牛乳。小儿喜食之。本草木部作枳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