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通典>第二百零七章 附錄 附 錄 五

《通典》第二百零七章 附錄 附 錄 五唐 · 杜佑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代封」,殿本、局本倒作「封代」。

  「公子二宗孔穎達曰案公子唯一無他公子無可為己宗是有無宗也」。刊本上「公」字訛「世」。又「言公子有族人來與之為宗之道」。刊本脫「族」字。又「公子之宗道也者言此嫡公子為庶公子宗」。刊本「庶」下脫「公」字,又衍「為」字。並據禮記注疏改增刪。

  錦按:各本上「公」皆訛「世」;各本皆「有」下脫「族」,「為宗」下脫「敬」;各本皆「庶」下脫「公」,「子」「宗」間衍「為」:並應據禮記大傳孔疏改正補刪。  「鄉飲酒主人與賓三揖至於階」注「將進揖當塗揖當碑揖也」。刊本「碑」訛「階」,據儀禮注疏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階」。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作「碑」,與儀禮鄉飲酒禮鄭注合。

  「遂徹俎乃羞」注「鄉設骨體所以致敬也今進羞所以盡愛也」。刊本「鄉」訛「享」,據儀禮注疏改。  錦按:北宋本訛「饗」,殿本、局本訛「享」。儀禮鄉飲酒禮鄭注作「鄉」,是。鄉乃時間副詞。

  「獻於王庭」注「州長春秋習射於序先行鄉飲酒之禮」。刊本脫「行」字,據周禮注疏增。

  錦按:各本均脫「行」,當據儀禮鄉飲酒禮賈疏補。考證謂據周禮注疏,不確。  卷七十四禮三十四「天子受諸侯朝宗覲遇邦畿方千里」注「其朝貢之歲四方各四分趨四時而來」。刊本「朝」訛「服」,據別本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服」。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朝」,與周禮大行人鄭注合。

  「司几筵設黼扆」注「以絳帛為質」。刊本「絳帛」訛「采白」,據儀禮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訛作「綵帛」,殿本、局本訛作「采白」。明刻本、王吳本作「絳帛」,與周禮司几筵鄭注合。考證云「據儀禮改」,誤。  「改袒還襲遂入門左」。刊本「左」訛「右」,據儀禮改。

  錦按:北宋本、殿本、局本訛「右」。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左」,與儀禮覲禮合。

  「夏則禮日於南門之外」注「變拜言禮者客祀也」。刊本「客」訛「祭」,據儀禮注改。  錦按:各本皆訛作「祭」。考證改作「客」,非。儀禮覲禮鄭注作「容」,是。容,或也。

  「秋則禮月與山川丘陵於西門之外」。案:儀禮「禮」字下無「月與」二字。  錦按:各本均有「月與」,蓋涉下文而衍,應據儀禮覲禮刪。

  「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將行之朝朝服釋幣於禰告為君使」。刊本脫下「使」字,據儀禮注增。

  錦按:各本均脫下「使」字,應據儀禮聘禮鄭注補。

  「天子遣使來迎勞諸侯已聘而還珪璋此輕財重禮之義也」。刊本「義」訛「儀」,據禮記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儀」。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均作「義」,與禮記聘義合。  「三恪二王後武德元年詔曰修廢繼絕德澤崇於二代」。刊本「繼」訛「紀」,今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紀」。北宋本、王吳本及唐會要卷二四作「繼」,是。

  卷七十五禮三十五「天子朝位二曰中朝」注「王西南向揖之」。刊本「南向」訛「面而」,據周禮注改。

  錦按:周禮司士鄭注作「王西南向而揖之」。「西南向」各本脫訛作「西面」。考證校語誤。

  「為壇見諸侯之法天子壇上南面」。刊本「上」訛「土」,據別本改。  錦按:殿本訛「土」。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均作「上」。

  「信節道路用旌節」注「如漢之郵行者有程矣」。刊本「程」訛「旌」,據禮記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旌」。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程」,與周禮掌節鄭注合。考證云「據禮記注改」,誤。

  卷七十六禮三十六「天子諸侯將出征周制類於上帝」注「帝謂五德之帝」。刊本「謂」訛「位」。又「不敢留尊者命也」。刊本「命」訛「久」。並據禮記注疏改。

  錦按:各本皆「謂」訛「位」,「命」訛「久」。前者據禮記王制鄭注改,後者據王制孔疏改。

  「禡於所征之地」注「禡師祭也」。刊本「也」訛「地」,據禮記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地」。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均作「也」,與禮記王制鄭注合。

  「天子諸侯四時田獵乃鼓退鳴鐃」注「鼓鐸則同異者廢鐲而鳴鐃」。刊本「廢」訛「發」,據周禮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發」。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廢」,與周禮大司馬鄭注合。

  「遂以狩田」注「冬田為狩言守取之」。刊本「守」訛「狩」,據周禮注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狩」。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作「守」,與周禮大司馬鄭注合。

  「艾蘭以為防」注「蘭香草也」。刊本「香」訛「者」,據穀梁傳注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者」。北宋本作「香」,與穀梁傳昭公八年范注合。

  「隋大業三年陳冬狩之禮諸將各帥其軍集於旗下」。刊本「將」訛「侯」,據隋書禮志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侯」。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將」,與隋書禮儀志三合。

  「出師儀制後漢初立秋之日其儀乘輿御戎路」。刊本「其」訛「兵」,據後漢禮儀志改。

  錦按: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兵」。北宋本、傅校本作「其」,與後漢書禮儀志中合。

  「靈帝中平五年帝躬環甲介馬稱無上將軍」。刊本「無」訛「為」,據後漢書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為」。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作「無」,與後漢書何進傳合。

  卷七十七禮三十七「天子諸侯大射鄉射以貍步張三侯」注「三侯者司裘所供」。刊本「裘」訛「射」,據周禮注改。

  錦按:各本皆訛「射」,應據周禮射人鄭注改。

  卷七十八禮三十八「天子合朔伐鼓北齊制日蝕鳴鼓如嚴鼓法」。刊本「如」訛「加」,今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加」。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如」,與隋書禮儀志三合。

  「時儺仲秋天子乃儺」注「此儺儺陽氣也」。刊本「也」訛「除」,據周禮注改。

  錦按:明刻本訛「●」,殿本、局本因臆改作「除」。北宋本、傅校本、王吳本及御覽卷五三0作「恐」,是也。「氣」字圈斷,「恐」屬下「陽暑至此不衰」為讀。通典此注採自禮記月令注而略有改動。考證明據月令注改「也」,而誤謂「據周禮注改」。  卷八十禮四十「天子為繼兄弟統制服議夫帝位次自以君道相承」。刊本「夫帝」訛「太常」,據別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均作「太常位次」,不但「夫帝」妄改「太常」,且擅增「次」字。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夫帝位」,應據之改刪。

  「天子不降服及降服議天子為諸侯絕期」注「天子之子封為諸侯」。刊本復衍「子」字,今刪。  錦按:殿本、局本注中「天子」下復衍「子」字。應據北宋本、傅校本、遞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刪。  卷八十一禮四十一「天子弔大臣服議魏蔣濟奏」注「吳射慈喪服圖」。刊本「射」訛「謝」,據隋書經籍志改。

  錦按:殿本、局本作「謝」。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射」。作「謝」亦不誤,三國志孫奮傳即作「謝慈」。

  卷八十二禮四十二「皇太子為太后服議宋文帝元嘉十七年有司奏禫服變除禮畢餘情一同不應復有再禫」。刊本「復」訛「服」,據監本改。

  錦按:「同」應作「周」,宋書禮志二作「期」,通典避玄宗嫌名,例改「期」為「周」,「同」顯係「周」之形訛。明抄本、王吳本、殿本、局本訛「服」,北宋本、傅校本、明刻本作「復」,與宋志合。

  「皇太子為所生母服議庶子為後服所生母緦」。刊本「後」訛「后」,據儀禮改。

  錦按:殿本訛「后」。北宋本、局本作「後」,與儀禮喪服同。  「諸王持重為所生母服議濟南王統昔為庶母居廬」。刊本「濟」訛「齊」,據監本改。

  錦按:「持重」應作「傳重」,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傳」作「傅」,顯係形訛。明刻本、王吳本、殿本、局本作「持重」,乃後人臆改。北宋本作「濟」,殿本訛「齊」,局本已改正。

  「為太子妃服議王者體絕大禮」。刊本「禮」訛「理」,據監本改。

  錦按:北宋本、明抄本、王吳本、殿本、局本作「理」,是。明刻本作「禮」,非。原文作「王者體大,理絕凡庶」。考證摘句作「王者體絕大禮」,既讀破原句,又擅改舊文,義不可通,與明刻本復異。

  「為諸王喪服議諸侯體國備物典策不異成人」。刊本「策」訛「事」,今改。

  錦按:考證摘句有誤,「喪」應作「殤」。各本皆作「事」,無作「策」者。考證妄改「策」,不通。

  「若升仕朝列則為大成」。刊本「大」訛「文」,據宋史禮志改。

  錦按:殿本、局本訛「文」。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作「大」,與宋書禮志二合。考證云「宋史」,誤。

  卷八十三禮四十三「復夏采」注「求之王平生常有事之處也」。刊本脫「生」字,據周禮注疏增。

  錦按:各本均脫「生」,當據周禮夏采鄭注補。

  「中屋履危」。刊本「履」訛「覆」,據禮記改。

  錦按: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局本均作「履」,與禮記喪大記合。唯殿本訛「覆」。

  「天子諸侯大夫士弔哭議周人去玄冠代以素弁」。刊本「去」訛「云」,據監本改。

  錦按:王吳本、殿本、局本訛「云」。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去」,是。

  「皇子之儀揖而不拜然猶應以練冠功縗迎立於戶側」。刊本脫「戶」字,據宋書增。

  錦按:殿本、局本脫「戶」,北宋本、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吳本均有「戶」,當補。考證云「據宋書增」,宋書不見。

  卷八十四禮四十四「沐浴以鬯築